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講座時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孩子三歲之後,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如果小時候家長管不好孩子,長到青春期再想管也管不了。”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科說過:“父母對子女愛的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遇毀滅。”
孩子在一個家庭中往往是最得寵愛的,事事被照顧、樣樣被包容。不過,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脾氣秉性如何,與父母如何管教有很大的關係。
尤其是孩子3歲後進入逐漸明事理的階段,父母要牢記“五不慣,五不幫”,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
五不慣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孩子在自己的要求沒有達到滿足時,就容易哭鬧,跟父母發脾氣。
有的父母心疼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妥協,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時間長了會讓孩子性格變得自私,暴躁。家長應該採取適合的方式,溫柔耐心的教育孩子,比如延遲滿足、轉移注意力、溫柔且堅定的拒絕等。
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不要嬌生慣養。溫室裡的花朵註定經受不了風吹雨打,溫室裡的孩子也註定沒辦法自己承受挫折。家長要鼓勵孩子正視困難和挫折,不怕挑戰,學會勇敢。
孩子在小的時候非常容易因為一件事情不合自己心意而產生埋怨的心理。作為家長,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要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不要只是一味的批評責罰孩子,讓孩子產生怨氣。要多耐心的教育引導孩子,幫助孩子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要教育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要過於驕縱,也不要過於嚴厲。不要讓孩子懼怕和自己交流溝通,壓抑自己的情緒,養成了自己生悶氣的不良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要告訴孩子懂得分享。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是家裡人的“掌中寶“,什麼好吃的好穿的都是孩子先挑。久而久之孩子容易養成自私的壞習慣,覺得好東西就要都是自己的。
小氣自私的孩子不懂得關心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和其他人分享,很難交到朋友,人際交往也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五不幫
要從小培養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不要過分的“富養“孩子。家長都想給孩子提供富足的成長環境,但是也不要忘了告訴孩子體諒理解父母掙錢的辛苦,建立孩子正確積極的金錢觀和消費觀。
感恩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必須上的一課。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和幫助,不要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好是理所當然。
一個心懷感恩的人,必然也富有極強的責任感,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必然懂得幫助別人,博愛而且善良。
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誠實的品格。孩子作業做的慢,家長要積極尋找原因,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法,不要縱容孩子為了完成作業去抄作業。
孩子一旦養成習慣,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容易變得投機取巧,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鼓勵孩子獨立並不代表逞強,家長要提醒孩子,不能為了逞強做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要告訴孩子不要為了證明自己去做一些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要學會理智清晰的正視自己的能力。
近年來,關於“熊孩子“的報道屢見不鮮。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因為心疼而縱容,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包庇孩子並不是為了孩子好,要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對錯,並勇敢的承擔自己錯誤帶來的後果,以後不會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