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養育孩子,可謂是各家都有自己的煩惱。

小玲:“已經上了幼兒園,可是我家的孩子還是停止不了吮吸手指或是其他小物品”;

閨蜜小燕向我抱怨:“兒子已經三歲了,可是說話還是很模糊,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些什麼”;

而小瑤則說:“依靠學步車,女兒很早就學會了走路,可是在拋開學步車這一工具,她發現孩子竟然不能很順利地走路,甚至是用腳尖走路,而腳掌和腳後跟都不碰地,走路姿勢相當奇怪”……

孩子的各方面問題使人恐慌,查詢學習後,發現是因為我們做家長的,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導致孩子的發育程度較慢或是走上岔路。

所以,今天主要討論的,是年齡較低的(2歲左右)孩子的敏感期。

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一、何為孩子敏感期?

在魯鵬程老師所著的《抓住兒童敏感期,你的教育就對了》一書中,他這樣描述“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主要是在0-6歲這一階段,受到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兒童會將注意力集中於一件事上,反覆學習、重複某一個動作,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這一概念是義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分為了9大類,分別是感官、語言、動作、細小事物、秩序、社會規範、書寫、閱讀、文化敏感,而後,經由其他學者不斷地細化、分類,也有所謂的“31個敏感期”這一說法。

在敏感期內,孩子的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家長能夠合理的引導,能夠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方式。

二、2歲孩子的敏感期有哪些?

2歲,是孩子發育的迅猛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孩子的各項能力都飛速發展。

1、走的敏感期

從孩子8個月之後,就會出現想要自己走路的要求。

小瑤是這樣描述的:在女兒8個月的時候,就不再滿足於坐在自己的腿上了,而是由媽媽拉著雙手跳。

過了幾天,就必須讓家長拉著他的手,到處走走看看,哪裡都想去:

上下樓梯也非要自己來,不讓爸爸媽媽抱著,自己手腳並用;哪裡不好走就要去哪裡,尤其是喜歡水坑和沙地……

小瑤是上班族,每天工作都很辛苦了,回到家中,還要弓著腰引領孩子走路,堅持了沒幾天,小瑤就讓女兒坐在了學步車裡。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最後才發現孩子的走路姿勢不那麼規範。

錯過了走的敏感期,讓小瑤後悔不已。

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在蒙特梭利看來,學走路時期是孩子的第二次誕生。

在學會走路之後,孩子的世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活動範圍極具變大,孩子開始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和生活;

也鍛鍊了大運動能力與孩子的自信心、抗挫折能力也會很大程度提升。

在孩子生命的初始階段,做家長的限制孩子去探索世界,會阻礙孩子的心理正常發展,同時,還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等往往也會差於同齡孩子。

彌補孩子的走的敏感期,家長要明白孩子的需求。

在這個時期,孩子往往對樓梯和坡度感興趣。

路上的斜坡、滑梯以及商場中的扶梯都是孩子所心怡的場所。

只有反覆地感知腿腳的功能,孩子的潛能才逐漸被開發。

這時,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自己行走的自由,跟在孩子後面保護他的安全就好,不要總是抱著。

如果外出條件受到限制,家長也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感知材料。

像朋友小麗就為孩子購買了一個專門按摩腳的按摩器,表面疙疙瘩瘩的按摩器,能夠激發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想要去探索。

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2、語言的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也是在兩歲時會經歷的。

我家鄰居的孩子,一週歲多一點,說話說得特別清楚,而且表達意思也很清楚。

當然,還侷限於只能說出詞彙,而不能表達出完整的句子。

在奶奶說出一個詞後,會很快地將其複述出來,奶聲奶氣的,相當可愛。

在語言敏感期,孩子會表現出這幾個特點:

a、重複話語

孩子會不斷地重複所聽到的內容,尤其是家長的話。

b、說悄悄話

小朋友湊近別人的耳朵,狀似說悄悄話,實際上可能只是動了動嘴巴,什麼也沒說;

又或者是簡單的句子,“我今天生氣了”。

c、說髒話

孩子會把自己認為的最難聽的話說給別人,以對方的驚嚇的反應為樂。

d、暫時口吃

因為興奮或者是緊張,有些孩子會突然的說話結結巴巴。

以上幾種特徵都是孩子在語言敏感期可能出現的行為。對此,家長也應該採取相對應的措施。

萬變不離其宗,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平和地對待,不要因為一點小問題就大驚小怪。而是要進行合理地引導,鼓勵孩子多說話,說好話,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第一步:家長要塑造一個統一的語言環境

像我們家就處在農村,經常聽到鄰居們在跟孩子說話時,父母使用普通話,而爺爺奶奶則使用方言,這樣使得孩子也是半土半洋的。

最好是統一語言,使用普通話交流,而不是方言,或者是普通話與方言混雜的情況。注意標準用語,以及語言的規範性。

儘量不使用疊音詞,像是什麼“吃飯飯”、“吃菜菜”等。

第二步:多與孩子溝通,不要只是一味地灌輸

很多家長只是告訴孩子,“這是嘴巴”,“這是耳朵”,而沒有與孩子進一步地交流。可以跟孩子玩辨認身體部位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語言。

3、手、口的敏感期

一個姐姐最近向我反映,她們家的小閨女開始各種折磨她了,吃奶的時候不好好吃,總是用牙齦來咬她的乳頭;

每天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把手往嘴裡塞,吃得津津有味;抱在身上時,總是用小手狠狠地揪媽媽的頭髮,似乎是怕將她摔倒……

我只能告訴她,小外甥是進入了手、口的敏感期,一起額都是正常的現象,所需要的還是忍耐。

在口的敏感期,孩子會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是透過口來實現味覺和觸覺的認知,偶爾還會咬人。

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在這個時期,家長一定要滿足孩子的“口欲”。

如果父母過早干涉孩子的口的敏感期,在短時間內可能讓孩子壓抑了慾望,但在將來甚至成年後,會引發問題。

在10多歲,有些孩子還會吃手、啃指甲、咬鉛筆頭等,其實都是口的敏感期的遺留問題。

甚至成年人的吐唾沫、語言暴力、諷刺挖苦,一定程度上也是它在作祟。

所以,要讓孩子平穩度過口敏感期,家長要做好準備。

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學習:

她為孩子每天準備3樣物品,當然,是安全乾淨的,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由孩子選擇一樣進行探索,將不能放到嘴裡的東西儘量遠離孩子。

手的敏感期也不例外。

孩子可能會打媽媽、奶奶的頭; 抓住所有能抓的東西,並扔掉; 喜歡用手玩水玩沙等,都是敏感期的表現。

很多兒童甚至是成年人用手笨拙,拿不好筷子,不會用手指擺出動物圖案,不會點鈔等等問題,其實都是在嬰幼兒時期的發展受到阻礙。

不僅如此,大腦思維也受到影響。

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解決辦法1:在手的敏感期,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觸感遊戲。

在韓國的育兒親子綜藝中,經常看到觸感遊戲:讓孩子去觸控麵粉、海帶,將水果做成果醬,都是不錯的選擇。

解決辦法2:讓孩子自己去吃飯,不計較他弄髒了衣服。

讓孩子在觸控中感受食物的質地,獲得獨立吃飯的滿足感。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就像每個孩子的發育時間和速度不同,孩子的敏感期也不盡相同。

做家長的不能照本宣科、按圖索驥,而是應該關注孩子成長過程,判斷孩子是否處於敏感期,並且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32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復?父母這樣“補課”,找回那段時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