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越想讓孩子做什麼,孩子越和自己唱反調,小的時候就哭鬧反抗,長大了直接無視,自己也不好發作。
有時實在忍無可忍,家長和孩子就像是兩座休眠的火山,在爆發邊緣。
事實是,問題並不會因為發火得以解決,家長越是強硬,孩子也更倔強,一句頂一句,結果火山瞬間迸發,家長髮火後還要後悔。
李玫瑾教授曾說: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著孩子對你的態度。的確如此,孩子就像是家長的影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有道理的。
01你注意過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嗎?
不知大家看過反對語言暴力的圖片嗎?家長高大的身影,將孩子顯得無比渺小,孩子身上插著好幾把小刀,來自家長大張著的嘴巴。
語言暴力真不比身體暴力的傷害小,甚至決定了他們的性格,以及今後人生的走向。
曾有研究人員對幾組家庭進行過調查,觀察家長語氣不好時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最後研究人員給出的結論是,人們總是對最親近的人發最壞的脾氣,可真正的想法應該是:因為有愛,每句話才都要好好說。
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平日裡和孩子溝通時自己的樣子,是不是正確的。
比如孩子考試考了98分,你是不是說:“別驕傲,這就開心了?”原意是激勵,可這一盆冷水澆下去,孩子的自信馬上就涼了。
你不會知道,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態度有多大影響。《小歡喜》中方一凡對爸爸媽媽的態度就是不一樣的。
媽媽對他提出要求,方一凡總是有選擇性地聽,來回“鬥法”,推來搡去,相互忽悠,陽奉陰違。但爸爸說的話,他會言聽計從,也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種場面是不是很熟悉?正因為媽媽喜歡把他當成長不大的孩子,下達命令,而爸爸則把他看成大人,尊重他的意見。
請父母好好說話,這會讓教育簡單很多。
02怎樣進行有效溝通?
1、不要否定,嘗試同理心
很多家長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只要覺得不符合心意,就第一時間否定孩子。可孩子聽了否定詞,就會應激式地做出反抗反應,讓事情變得很糟。
家長應該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情緒,聽聽孩子怎麼說,讓孩子嘗試做一做,看看他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再按照孩子的思路糾正。
比如孩子就是不想寫作業,那就先停下來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還要玩多久,做好規劃。
2、問具體不問抽象
不要問你開不開心,要去問你今天玩這個專案,有什麼感覺?或者你今天最開心的事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很具體,便於孩子回應,也會讓溝通更加豐富貼近實際。
比如“你今天沒好好吃飯,是菜不好吃,還是你不太餓?”這樣具體的問題不會產生距離感,能讓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3、對事不對人
家長不要試圖用比較的方式,引出孩子的不滿。
不要總是說誰家孩子很聽話,誰家孩子今天發生什麼事情,就事論事,只關注自己的孩子,進行縱向對比,讓孩子知道家長對自己的觀察,以及相比之前有什麼進步或退步。
如果孩子提起老師今天又批評誰了,家長可以和他聊一聊批評的原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多傾聽,準確說教
多聽孩子怎麼說,用簡單的“嗯哦啊”回應,尤其是孩子生氣時家長更要沉住氣,好好聽孩子說,孩子會自己找到原因和解決辦法。
如果真的要說教,也要準確而有價值,把指令性動作和真實感受說出來就好,不要只顧著發洩自己的情緒。
5、注意肢體語言
和孩子溝通時最好蹲下來,或者坐在沙發上,保持視線一致,這樣孩子有安全感,也顯出對他的尊重。
而且,在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可以抱著孩子,給他釋放的空間。摸摸頭、拍拍肩、點點頭這些鼓勵式的肢體動作,可以經常和孩子互動,這樣孩子也會學會如何和他人溝通,怎樣表達愛。
寄語:
智慧的父母不多言語,只用經驗守護孩子的成長;高情商的父母不會大吼大叫,只用愛和關注陪伴孩子成長。
家長要用生命影響生命,學會良性的溝通方式,親子關係本該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