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渴望獨立,父母是時候該放手了
孩子對親人的稱呼能夠明確體現出孩子的內心成長變化。但是,很多情況下,都被家長忽略掉了。孩子管母親叫“媽媽”,在家長看來,會覺得很可愛,時刻需要被保護。所以,孩子一改口叫“媽”,反而會讓家長覺得孩子是不是對父母有些疏遠了。殊不知,孩子的這種稱謂的改變正是孩子想要變獨立的一種表現。
這也就是說,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出現萌芽了,內心非常渴望能夠離開父母的“庇護”,獨立闖蕩了。所以,這也就代表著家長要捨得對孩子放手了。
因此,這個時候的父母,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給予孩子屬於自己成長的空間,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同時,父母也要學會逐漸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已經要成為一個大人了,這樣孩子才會變得不依賴父母,越來越獨立。
2、孩子長大了,開始注意別人的看法
低年齡段的孩子往往對父母是有著很大的依賴性的,在孩子的世界裡,家長都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孩子一般不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公園沒有秋千可以玩,孩子就會邊抹眼淚邊向媽媽撒嬌;在超市沒有找到想要的零食,就會直接找媽媽哭訴等等。
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慢慢地,孩子會認為在人前叫“媽媽”是一種非常幼稚的體現,會讓自己很沒“面子”,為了怕受到其他同齡人的嘲笑,就會像大人一樣,管母親直接叫“媽”。
而剛聽到孩子的這種稱呼的家長肯定會有一些不適應,但是,哪個孩子又能夠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呢?所以,孩子這種“愛面子”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成長的體現,父母要肯定孩子這種懂得維護自己外在形象的做法,引導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這樣,孩子才能夠擁有高情商,比同齡人更加出色。
3、彼此之間存在代溝,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
俗話說,“三歲一代溝。”孩子與父母是兩個年代的人,因此,在日常的溝通與交流中時常會有一些隔閡是非常正常的。比如,孩子說拼完拼圖再做作業,有的家長就會說孩子玩物喪志;孩子想要父母帶自己去郊外寫生,有的父母可能就會說孩子目的不純、貪玩等等。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家長無法理解自己,就會拉開與家長之間的距離,所以,對父母的稱呼也會變成一種象徵性的“符號”,對父母的態度也會變得冷言冷語。因此,當發現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就要先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了。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鼓勵孩子,同孩子做知心朋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貼心關愛,這樣孩子才能夠願意同家長吐露心聲,才能夠陽光向上地成長。
4、孩子到了叛逆期,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了
一般來講,當孩子開始對母親叫“媽”的時候,往往就是孩子開始步入叛逆期的時候了。而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對身邊事物的態度也會有一些改變,不再會喜歡父母跟自己“跑前跑後”,也會很排斥父母的嘮叨和囑咐。所以,對家長的稱謂也會變得很煩躁。
這時,就需要父母以朋友的“身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時以溝通的方式疏導孩子心中的困惑。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命令孩子、強迫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夠順利度過叛逆期,變得出類拔萃。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教子有方的父母。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有以上4個隱藏的心理變化,值得注意。
育兒爆文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