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的東東每天吃飯都要爬到石階上去才肯吃,媽媽為此很苦惱,強行把他拉下來,他就發脾氣。媽媽只好任由他坐在上面,又很擔心他會摔下來。
媽媽想不明白,寶寶一直都很乖的,怎麼一學會走路就這麼難管教呢?怎麼說都不聽,一意孤行地堅持自己的做法。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成長階段中的“特定時期”了。特定時期是指一個成長階段走向下一個新的成長階段的這一時期。
例如:寶寶從坐到爬是一個階段,從爬到走是一個階段,從餵飯到自己吃飯是一個階段。
每走過一個階段,寶寶的心情都要經歷從焦慮到平靜,從緊張到淡定的過程。
案例分析例子:2歲的小杰傑每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爬上沙發,然後又爬下來,一趟又一趟地重複這個步驟,樂此不疲。
好幾次,傑傑都因為爬得太快而摔倒大哭。媽媽把他抱了起來,但他很快又掙脫了媽媽的懷抱,繼續去爬那個沙發。媽媽想制止他,他就會煩躁地發脾氣,媽媽只好任由他繼續這個看似無聊透頂的動作。
但是很奇怪,當小杰傑已經能夠在沙發來去自如的時候,他忽然又對沙發失去興趣,不再爬上爬下了。他整個人看起來輕鬆又愉快,相對之前對著媽媽大發脾氣,現在的他乖多了。媽媽把他抱起來,他也願意膩在媽媽懷裡,不再掙脫了。
過了一段時間,小杰傑忽然又對桌子底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都要鑽到桌子底下玩玩具。有了前面的經驗,媽媽這次就沒有制止他,只是提醒他注意不要碰到腦袋。
分析:剛學會走路的小杰傑,終於可以自由地探索了,他既興奮又緊張。他從沙發上爬上去又爬下來,一次又一次地進行空間探索、實踐。因為未能掌握要領摔倒而焦慮不安,又因為媽媽的阻止與不理解而煩躁,直到終於熟練掌握技巧,“征服”了沙發,他才開心地笑了。
孩子看似“叛逆”,看似“不聽話”的行為,實際是孩子從一個階段成長到另一個階段,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當他掌握了這個階段的技能,他就會從叛逆變回那個聽話又乖巧的孩子了。
孩子“特定時期”的教育方法親子間的問題,很多時候是特定時期的教育方法不當造成的。比如孩子正處在空間探索成長期,愛爬上爬下,你去阻止他,相當於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設定了屏障,他當然會發脾氣,不聽管教了。
所以,管教特定時期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做到以下兩點:
①不要在孩子消極的時候去教育他
孩子從一個成長階段走向另一個成長階段,會經歷:焦慮到平靜的過程。正如我們大人學習新東西,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緊張到平和一樣。
孩子剛走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內心肯定是緊張而不安的。不斷嘗試和失敗的經歷,也會讓他產生消極的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去管教他,或者訓練他學習其他新技能,必定會引起他的反抗,親子間的教育問題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出現的。
但是如果孩子已掌握了這個成長階段的技能,已進入了平靜期,父母這個時候去管教他,就容易得多了。所以,瞭解孩子處於成長階段哪個時期是管教的關鍵點。
例如:寶寶剛開始學習吃飯,他是緊張的。他試了很多次都未能用勺子裝起食物,這令他很有挫敗感,這時候他處於消極的狀態。
他嘗試不要勺子,用手抓起食物來吃。媽媽覺得用手不衛生便阻止了他,他變得焦躁起來,他生氣地食物撥到了地上。當媽媽允許他用手抓食物後,他又開心了起來。而且當他越來越熟練的時候,媽媽把勺子遞給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
所以,不要在孩子成長階段的焦慮期去管教他,而要在孩子掌握了這個階段的技能,進入平靜期再去管教,這樣就能達更好的教育效果。
②對孩子作出有積極意義的引導
雖然孩子在特定時期的某些行為是“正常的”,但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任由他“無原則”地發揮。我們還是要對孩子作出有積極意義的引導。
舉個例子:5歲的哥哥發燒了,媽媽為了照顧他一整晚都沒睡好,天亮了才剛剛睡著。2歲的妹妹起床後就固執地要進房間找媽媽。爸爸攔住了她,並告訴她媽媽正在休息,不能打擾。
妹妹生氣地推開爸爸的手,發起了脾氣,但爸爸並沒有因此就任由她胡鬧,也沒有放棄對她的管教。只是爸爸採取了更積極的引導。
爸爸順勢拉起了妹妹的手,放到了自己的鬍子上,妹妹摸到爸爸的鬍子就咯咯地笑了起來。然後女倆很自然地玩起了“鬍子扎人”遊戲,妹妹就忘記了剛剛要到媽媽房間的衝動。
進入特定時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寬容,讓他順利度過各個成長階段。同時父母也需要對孩子一些不合適的行為作出有積極意義的引導,這樣孩子的性格會發展得更好,也更易走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