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對於孩子的教育,相信每個父母都是在實踐中邊學習邊探索,每個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不大相同。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很多時候,家長們往往費了很多精力和心血,苦口婆心地區教導孩子,可效果卻是反倒不如從前,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接納也是非常頭疼。

其實往往這是因為很多家長的教育方法是無效的,這樣去教育孩子非常沒有情商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最無效的教育方法,家長別再用

1)講道理

當孩子面對一件錯誤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反覆的詢問孩子“你錯了沒有”,會讓孩子不斷地進行到自我否定的狀態中。

這個世界上道理很多,愛講道理的父母更多,家長總是把自己的觀點嘮叨給孩子去聽。

其實這種沒情商的無效溝通會讓孩子牴觸反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感覺自己的父母像唐僧一樣。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不停的說教其實起不了任何作用,還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反叛心理,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去體驗後果,不停地說教無法讓孩子產生心理認同。

講道理無用,讓孩子懂道理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的改變。

☞高情商父母:

做孩子的榜樣和朋友,而不是老師和監督,不去給孩子講道理,給孩子做一個模範的榜樣,以朋友的方式用心傾聽孩子。

2)發脾氣

有的時候家長很容易和孩子產生情緒的拉鋸戰,當家長不斷和孩子講道理,嘮嘮叨叨之後發現孩子早已經關閉了耳朵,父母們就開始變得惱火起來。

這個時候家長們就開始有了激烈的情緒反應,在對孩子講道理無效回應之後,家長們開始了發脾氣的階段。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壞情緒是更不能教育孩子的,家長們的很多壞脾氣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發洩,而不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

父母們應該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只有心平氣和的溝通才是開啟孩子心靈的前提。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家長們更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去把打孩子這件事放在道德制高點,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越來越遠,針鋒相對。

☞高情商父母:

建立愛的聯結,給孩子足夠的愛,只有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願意相信你依賴你,才會和你達成共識保持一致。

3)刻意感動

很多傳統的中國式父母在激勵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會以一種刻意感動的方式去和孩子對話。

比如:“我和你爸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如果不是因為你媽媽早就......”,“為了你,只要你好,爸爸媽媽願意付出一切”。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其實這種方式只會給孩子徒增巨大的壓力,過度的強調自己的付出,加強孩子的內疚感,這種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意義上的絕對控制。

孩子所謂的暫時的聽話變成了一種壓抑的被動 ,長期發展下去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破壞,導致情緒的爆發。

☞高情商父母:

不求回報,學會等待。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變得優秀起來,給孩子一個時間,用心做好陪伴,不要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木蓮媽媽寄語

家長和孩子應該是一起共同學習成長的,不光是孩子要進步,家長也應該多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長的行為對於孩子來說更是一種標杆模範,所以做一個高情商的父母,不要和孩子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做一個孩子喜歡的父母,幫助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取得進步。

今日話題

你是否也用過這些無效的教育方法呢?歡迎和我們一起討論一下育兒經,分享一下你對孩子的教育經驗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55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