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可以”一詞代替“不”
聰明的媽媽喜歡用滿足孩子的口吻來回應孩子的要求,因為她們不願意傷害孩子,更不願與孩子產生衝突,造成消極影響。
孩子喜歡拼樂高,可現在必須得去上課了,孩子卻希望把樂高拼完,直接型媽媽會言詞激烈地對孩子說:“不行!我們現在就得出發!”帶有消極詞彙的語言會在媽媽與孩子之間形成隔閡,打破原本和諧的親子氛圍,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而智慧型媽媽面對孩子的要求,會委婉的避過“消極詞彙”這個誤區,用平心靜氣的語氣對孩子講:“可以的,孩子,等我們回來你就可以接著做。
將“不”替換成“可以”,字面上是同意的語氣,事實上達到了“不”的效果,這種說話方式,既拉進了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距離,又巧妙的達到了想要的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
2.適當滿足孩子的小小心願
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時候只是在尋找安全感。當孩子希望你能夠陪他一起玩一會兒的時候,不是特殊情況最好不要拒絕,但需要同他規定好玩的時間,告訴他媽媽還有其他事情要做,並不是全部時間都可以用來玩遊戲,但媽媽願意付出時間陪伴你,讓孩子從內心體會到安全感。
3.原則問題要同孩子講清楚
危及孩子健康和安全的事情,比如爬高往下跳,必須說“不”。關係到道德法規的事情,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而蠻橫去搶,違反社會法規的事情必須表明態度,必須說“不”。
當然,話雖如此,要想將這個原則落實到生活中,的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理解什麼行為在什麼情況下是不合適的,因為沒辦法要求孩子一下子都明白,所以需要反覆告知。也許我們這次說了,孩子下次還會再犯。那麼,不要一味抱怨:“說了多少次你怎麼就不聽?”而要耐心地再教孩子一次。
4.與孩子溝通時情緒很重要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情緒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大吼大叫是沒有用的,除了傷害孩子,自己也一肚子氣,管教的效果甚微。我們只有自己保持情緒平和,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
5.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
儘管我們不可能永遠滿足孩子,但也不能總是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雖說挫折教育也算是孩子成長中的必需品,但當他碰到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的感受。
孩子們並不是真的想無理取鬧,很多時候都是我們沒有理解他的需求,沒有做出該有的回應,孩子只有在感到傷心甚至憤怒時才會做出無理行為,媽媽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讓他知道我們關注他的感受。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容易形成一種極端的育兒態度——要求孩子聽話,絕對服從,家長說什麼孩子就得做什麼。但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最後往往變得非常叛逆,因為他的記憶中,家長總是在否定他,總是粗暴冷漠地說“不”。
所以,當我們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訴他我們為什麼會說“不”。只有在良性溝通中,我們才會更好地化解說“不”所帶來的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