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如今很多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物質基礎也越來越豐厚,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在逐漸地發生著轉變,更加側重孩子的精神上的成長。
同時依然有些父母故步自封,用傳統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嚴格約束孩子。殊不知,這種“吝嗇節儉”會潛移默化地毀掉孩子的格局,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王強是家裡的獨生子女,父母也有穩定的工作,家庭條件還算優越,可王強從來沒有沾過父母的光,他的童年並不快樂。
有很多時候,王強都希望父母能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新玩具,可是父母總是說:“男孩子要什麼新衣服,節儉是傳統美德,能省就省沒壞處。”
沒有新衣服和玩具的王強,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有新玩具時,總是遠遠地望著,不敢和父母要。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王強可以獨立生活了,但父母每個月只給王強400塊錢的生活費,明明家庭條件並不差,卻要如此苛刻,還美其名曰“勤儉節約”。為了生活和購買必要的資料,王強每個月只能出去兼職,早出晚歸,即使是有時候及一頓飽一頓也不敢和父母說。
每當王強看到大家開心地吃大餐時,總會莫名心酸,但又不敢和父母說,只好將委屈埋在心裡。久而久之,王強變得越來越自卑,不願意與同學交流,朋友也越來越少。
有些家長在固守傳統的教育方式的過程中,已經僵化節儉的真正含義。
不否認,適度的節儉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質,但很多家長過分苛刻,嚴格約束孩子的需要,這種盲目的節儉觀使得孩子的精神深度匱乏,影響孩子的格局,最終毀了孩子的一生。
1)無休止地哭窮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亂花錢,就灌輸給孩子一種“家裡窮”的觀念,使得孩子總會不經意間放低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不應該用太好的東西,再加上有的父母天天對孩子哭窮,讓孩子認為自己家境很差,造成嚴重的自卑心理。
2)剋扣物質給予
很多家長明明有能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物質基礎,可就因為自身的“吝嗇”,將孩子的生活用度層層剋扣,降低一切標準,使得孩子從小沒有得到物質上的滿足。長期下去,孩子心裡的壓力和不滿會越來越大,到了自己有能力支配金錢的時候,就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嚴重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
很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一邊降低孩子的物質標準,一邊又強行灌輸節儉觀念,沒有在精神上讓孩子建立正確的節儉觀念,使得孩子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得不到滿足,心理逐漸變得自卑,扭曲,匱乏,不利於健全人格的培養,影響未來的發展。
1)滿足孩子的剛性需求
當孩子有剛性需求的時候,父母應該針對孩子的需求進行適當的滿足,讓孩子感受到物質的充實,做事也會更有底氣。節儉並不代表著物質上的匱乏。家長對孩子的標準不要過度苛刻,剋扣孩子的物質需要,造成孩子心靈的匱乏。
2)培養正確的節儉理念
家長應該為孩子建立正確的節儉的理念,透過引導孩子體驗生活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當孩子明白父母賺錢的辛苦時,自然會產生節儉的心理,還會學會感恩父母,一舉兩得。
家長教導孩子勤儉節約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父母在精神上為孩子灌輸良好的節儉觀,讓孩子養成精神富裕,那麼他們自然會看淡物質,懂得節儉,這會比家長們直接縮減孩子的物質開銷來得更加有效。
家長們,你們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節儉觀的?歡迎留言分享您們的經驗。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