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晚飯後,陽陽媽很喜歡到小區樓下乘涼或者與他人閒聊。因為樓下經常有一群小朋友聚堆玩,所以陽陽也特別喜歡跟著媽媽到樓下去,希望自己能加入那群小朋友的隊伍。
但是,細心的媽媽發現,陽陽每次都只在那群小朋友的旁邊看他們玩,然後一聲不吭。一旦有小朋友看著他,他就害羞地跑回媽媽懷裡,探個小腦袋望向他們。
陽陽媽察覺到了陽陽的不對勁,就問他為什麼不去跟小朋友們一起玩,陽陽搖搖頭說:“不敢。”
陽陽媽媽一聽,趕緊教兒子:“沒關係,大家都是小朋友,你去做個自我介紹,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小朋友自然就會接納你了!”
陽陽懵懵懂懂地就去了,在小朋友邊上鼓起勇氣道:“大家好,我叫陽陽,我想跟你們一起玩,請讓我加入你們吧!”
然而小朋友們吵吵鬧鬧的,只有其中一兩個聽到了他的聲音,回頭看了他一眼,覺得是不熟的小朋友,沒理會他。
陽陽有些著急了,又大聲說:“請問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這下子其他小朋友都聽到了,也回頭看著這個沒見過的小朋友,一時沒人說話,氣氛顯得格外尷尬。陽陽見狀更畏縮了,躲在媽媽身後再也不願加入小朋友們。
這時候最近剛搬來的小姑娘小莉也跟奶奶一起出來遛彎,看到小朋友們,小莉很自然地湊過去,發現孩子們在玩陀螺,其中有個陀螺把其他全撞倒了,自己還很穩當,小莉興奮地讚歎:“你這個也太厲害了,怎麼做到的!”邊上一個小男孩聽了,興致勃勃地給他講起了自己是怎麼操作的,一下子就打得火熱。
陽陽媽媽恰好看到了這一幕,突然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想象中那樣適合孩子,這種彬彬有禮的“教科書式社交”,對大大咧咧的孩子來說反而不奏效。
當孩子想要結交新朋友的時候,父母總是喜歡教孩子“教科書式”的社交技巧,以為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收穫一群新朋友,還不會顯得孩子很沒有禮貌,可謂是“一舉兩得”。
殊不知,幼兒的社交方式跟成人社交完全不同,要想快速融入小朋友中,拮据的禮貌很可能是無效的。並且,如果孩子只會使用這類“社交金句”去交友,不僅可能交不到朋友,還很可能遭到其他小孩的忽視和排斥,實屬“坑娃之舉”。
為什麼“教科書式”的“社交金句”,不但沒能夠幫助孩子收穫“如同書本中一樣”的友誼,反而還將孩子“給坑了”呢?
孩子的社交方式與大人的不同
大人做什麼事情都喜歡三思後行,孩子不一樣,他們更喜歡隨性而行。尤其是在交朋友的時候,他們並不會像大人一樣做自我介紹,而是直奔玩耍的主題。
假如兩人說得比較投機,基本就玩到一塊去了,如果一群孩子打打鬧鬧玩耍時,突然來了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其他小朋友只覺得他一身“大人味道”,玩起來“不得勁”,玩不開,反而大大方方加入話題會更好。
孩子的社交過程,與成人不同
孩子們的社交感性大於理性,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小朋友連對方的名字都不知道,就能玩上一整天,社交看重的是“融入”,而家長以為的“社交金句”,其實只是“禮貌”的一部分,禮貌與融入是兩碼事。
孩子具備了禮貌的行為習慣,不代表社交能力也能跟著提高。
那麼,父母應該教孩子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融入到小朋友群體之中去呢?
尋找共同話題
在孩子的社交當中,“聊得來”是融入的首要前提,有共同話題,能聊到一起,孩子們很快就能熟絡起來,現在很多孩子聚在一起就開始聊遊戲、動畫片,這就是有共同話題的表現。
如果一個孩子張口閉口就是古典文化、學習生活,那麼跟其他孩子也會更難融入到一起。
學會讚美、肯定
沒有人喜歡別人不好的評價,哪怕小朋友也是一樣的。如果有人對他們指手畫腳,他們並不會感激,反而會覺得你是來搗亂的,更加不願意接納你。所以,要想孩子能夠融入小朋友群體,父母就要教孩子學會肯定、讚美他人。
遵守小朋友群體的秩序
一個小朋友群體,他們本來互相玩的很好,可能遵守著同一個規矩。如果新加入一個人,破壞了他們固有的“規矩”,就很容易遭到他們集體排斥。所以,父母要想孩子能夠融入小朋友群體,就要教孩子學會遵守規矩、懂得退讓。
暖心寄語
大人的事情要從大人的角度出發,而孩子的事情需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想要教孩子學會社交,雖說禮貌也是必備的,但並不是全部條件,社交能力光靠有禮貌還是遠遠不夠的。
禮貌與社交,父母可不能夠“傻傻分不清”,不然可就把孩子給“坑慘”了。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怎麼教孩子結交朋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