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起人際衝突的小火苗,燒成霸凌

孩子們基本已經開學了,歷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出,使得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書籍、繪本傾巢而出;網上回憶過去的血淚故事令人揪心,不論是言語霸凌、同學關係排擠,甚或是較嚴重的肢體衝突,似乎是很多人童年心中‘不能說,也不想說的秘密’。

不讓孩子起人際衝突的小火苗,燒成霸凌

回憶起女兒在幼兒園裡發生的事,那天剛好可以去接女兒下課,抵達後,我眼光搜尋著妹妹,沒想到目睹她舉起手來,作勢要打身旁男生。我保持沉默想觀察接下來的發展,倒是其他同學先大喊:‘某某某,你媽媽來接你了。’一脫離同學老師的視線,我急忙開口:‘剛發生什麼事?怎麼你準備要打人?’她有點委屈地說,那位新來的男同學不斷想要靠近她,即使已經明白表示不喜歡這樣,他仍然想盡辦法有意無意試探底線。

‘也不能這樣打人啊!’當時我順口而出。‘我不會真的打他,只是假裝而已。’妹妹低著頭小聲回我。隔天我請老師和小男生溝通,謝謝他想跟妹妹做朋友,不過,他表達方式可能會嚇到她,請他用別的方法試試看。

反擊和忍耐,都不是標準答案

我讀幼兒園時,我在隔壁班男生的臉上掐出一個小洞,男生家長氣急敗壞找上門算帳。當時,我在所有大人面前更生氣地大吼:‘誰叫他流氓,一直想偷親我的臉!’即便現在回想,仍覺得當時滿腹委屈沒人理解,雖然後來我沒有被處罰或追究,但我媽媽向人道歉的那一幕,卻依舊記憶猶新。

不讓孩子起人際衝突的小火苗,燒成霸凌

女兒和我的個性不同,內向謹慎的她絕不可能像我那樣。我到底要如何教她保護自己?必要時反擊打人?真的能阻止別人不當行為的關鍵是‘以牙還牙’嗎?還是教她‘用說的’?不強出頭選擇忍耐,可以息事寧人嗎?該怎麼‘硬起來’,才能讓對方放棄選自己當作目標?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想法,我們都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我們將孩子單純的衝突事件,投射為潛在霸凌事件的徵兆;我們太想‘定義’衝突,而忽略了雙方孩子各自‘欠缺的能力’。

從衝突裡不斷增能,有‘反應’而不是‘反擊’

一旦孩子在學校發生衝突或人際關係問題,敏感的家長總會立刻升起‘偵查天線’,深怕自己孩子成為霸凌事件的受害者。

集體生活裡,衝突不一定是霸凌,很可能是開玩笑、惡作劇、口舌之爭。這些‘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機會:如何與這世界拿捏距離?如何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表達自我?尚未進入社會、不過才出生幾年的孩子,若我們此時就剝奪機會、貼上標籤,最終只會導致霸凌地下化,或是轉型為各類的隱性霸凌。

不讓孩子起人際衝突的小火苗,燒成霸凌

面對霸凌,當事人自己的確必須有‘反應’,絕對不能配合忍受;但與其要孩子‘反擊’,不如教孩子‘如何表態’。多數反擊成功的案例,多半是學齡前或低年級的情況,根本還算不上是霸凌,如果孩子學到的只是簡單冠上名詞,把自己列為受害者,那麼,不但從生活經驗裡學不到任何技巧,也會習慣以‘被害者’姿態與世界互動。

反擊時多半夾雜‘出一口氣’的憤怒,個性強的孩子容易放大原本的情緒而誤事、個性溫和的孩子則有‘被要求反擊’的是壓力。關鍵表態不一定是比拳頭,學習分辨他人的訊號、學習用肢體語言或言語表達自己,更可學習如何向其他人發出求救訊號,這些受用一生的技能,才是保平安的上上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30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讓孩子起人際衝突的小火苗,燒成霸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