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木子默」
願有一人,念你冷暖,懂你悲歡
文: Lisery
最近參加了擱置已久的同學聚會,其中有一個以前的校友非常引人注意。
她慌亂拿著各種擦汗手帕和衣服,懷裡還抱著四歲大的孩子,旁邊站了一個大概上初中年紀的同學,他看起來十分不情願。
“對不起,我遲到了,家裡有點事。”
“沒事,這位是?”
“這位是我的小兒子,旁邊這個是我的大兒子。快,叫人呀,怎麼那麼沒出息......”
我的思路一直停留在,她說著孩子沒出息,便沒有再聽下去了。
再往下,基本上也就是嘮嘮家常裡短。
也許,在她的心中,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也許她只是說著過嘴癮。但我十分反感任何人,為了突顯自己的某部分的能力而去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前兩天,終南山院士被贈予共和國勳章,也許許多人會被他名人二代的虛名遮住眼界,可真正厲害的,是他的家風。
當年他作為最早接診的專家,因察覺蔓延嚴重後果,果斷向有關部門提出緊急報告,才做到隔絕與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這一點與其父鍾世藩,對醫學的嚴謹上有一舉同工之妙。他如父親一樣有膽識有魄力,也如普通人一樣地勤奮努力。
也許很多人認為醫者的後代一定有超乎尋常的投資,可在小時候,父母即使吃力地對待經濟危機,勒緊褲腰帶也會給兌現承諾。
這便是一視同仁,孩子即使在成長也會懂得善惡對錯。任何的教育都比不上言傳身教,這一點並不體現在金錢與地位上,而僅僅只是美好的品德。
如果沒有遇到大事,也許父母兌現承諾有一半的機率,若遇到經濟危機,大多數父母卻只會讓孩子學會對社會妥協。
小時候的教育便無法讓孩子,“挺”起胸膛做人,長大便繼承了父母的三觀。
在採訪中答道,他曾不僅一次申請容納最緊急的病人進他所在的醫院。
一個在大可可以在醫院做些清閒事,能選擇安度晚年的人現如今卻挺起胸膛,穿起剛擦過的鋥亮皮鞋,毅然決然前往前線。
在他的人生中,做好力所能及之事便是人生最好的修行,無論是勇赴前線還是居家度日。
這種品質,著實令人敬佩。
言傳身教做到極致的人,家風怎能不好。
葉聖陶的小外孫今年三歲了,從能站立起,葉老先生便牽著他的手,耐著性子慢慢來回挪動。幾日後,他能自己接住椅子,小籬笆,踉蹌幾步。直到最後,他自己掌握了行走的技能。
剛開始學寫作文的時候,其實也是這麼一回事。當他認識了許多的漢字以後,才能教他寫句子,寫一段話,寫一篇文章。當他的閱讀量增加了以後,就會觸類旁通,這時候,表達變成了需要,漸漸的,孩子就會作文了。
眾所皆知,葉聖陶是大作家、編輯,又是教育家,而他教自己的孩子寫作文卻完全不在意那些冠冕堂皇的寫作專用手法。
葉老從不給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他僅要求其子女每天讀些書。
至於讀什麼,任憑自己喜歡。葉老還要求其子女每天“寫一點”。至於寫什麼也不限制。
納涼時,葉老讓孩子把當天寫的朗讀給他聽。葉老傾聽時,不輕易說“寫得好”或者“寫得不好”,比較多的是“我懂了”或者“我不懂”。
如果葉老說:這是什麼意思呀?我不懂”他子女就得調遣詞句或者重新組織句子,盡力讓父親聽得明白。
不隨意批評打罵孩子,不被自我的功名利祿所累,其實也是一種智慧。能耐著性子對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而孩子怎能如此聽話地對上一輩的父母親人呢?
隨意地褒貶與責怪,所造成的後果,便是孩子們的對抗與不屑。那些你都不捨得放出來給孩子看的社會一面,卻被自己躁動不安的心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個家庭的格局,就是教育的根;父母就是葉,用自我成長,來影響孩子;最後孩子努力生長,才能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願你如鍾南山一樣,保留自己的初心,不被功名利祿所累。
願你如葉聖陶一樣,報答所接觸的每一個人,都能溫柔以待。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需要努力。
努力之上,成功的花朵便在愛的陪伴下生根發芽,一起為人生的修行前進踏實的一步。
本文話題:好的家風,才能培養好下一代,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我是木子默,多平臺百萬爆文作者,我有一支筆,只寫人情冷暖,如果你也有故事,歡迎留言或私信講給我聽,謝謝!
願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願有人寵你如孩子般小心翼翼
圖文編輯 | 木子默
圖片來源 | 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