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人發生矛盾怎麼辦?一味忍讓不可取,3不原則教您應對
文丨敏敏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人是群居動物,本質上離不開人,而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就會產生矛盾,孩子們由於年紀小,很多時候就需要大人幫助。但大人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影片,一位11歲男孩一直拿著小木劍指著另一位年齡較小的男孩,小男孩忍受不住,便回頭撿起一塊小煤渣砸了他。沒想到這一幕雙方的家長看到,護子心切的媽媽們也顧不得成年人的體面,扭打成一團。
剩下兩個孩子在旁邊手足無措,只能呆呆的看著。本來只是一件小事,但兩位家長過激的處理方式把矛盾激化升級,最後不得不讓讓警方出面解決。孩子與人發生矛盾時,一味忍讓的確不可取,家長應採取3不原則應對。
1.一味忍讓
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一味讓孩子忍讓,表面上會有效的解決孩子的衝突問題,但這種直接給孩子下命令要求孩子無理由的謙讓,是不利於孩子之間的溝通的。
因為孩子之前產生衝突,其實就是在表達自我感受和想法的一種另類方式。如果我們經常要求其中一名孩子忍讓,雙方的積怨就會越來越多,孩子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多。
2.暴力報復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了,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家長代一味想要孩子報復,無法做到公平,那麼很容易造成一方受到不公平對待。孩子也沒有透過自己的方式,透過自己的思考去處理事情,不會得到成長。
3.惡意誹謗
家長有偏心心理,當孩子受到委屈,有些家長會認為全是別人的錯誤,讓孩子說對方的壞話,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而且也讓孩子之間的相處很不友善。
1.擾亂孩子社交圈
家長一直代替孩子做他們認為正確的決定來處理矛盾。而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朋友和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學會自己去解決自己的衝突。這種行為會讓原本是很好朋友的兩個孩子,從此做不成朋友了。嚴重影響孩子的社交圈。
2.不利於孩子性格養成
在孩子發生矛盾時,不乏一些孩子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免於受罰而扭曲事實。這個時候,家長不又幫助孩子推卸責任的,孩子就不會知道那是很不好的行為,很可能讓孩子養成不良性格。
1.不生氣
家長的這種態度,給孩子傳達一個資訊,即發生衝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過去就過去了,無所謂誰對誰錯,該怎樣相處還怎樣相處——這樣一種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兒童能正常地發展人際關係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是豁達、友善的生長土壤。
2.不介入
家長們經常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讓,歸因為獨生子女問題,或是“溺愛”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
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的介入,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衝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3.不怕吃虧
中國傳統智慧“吃虧是福”被無數人奉為一種生存哲學。它強調的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以豁達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來自壓抑,而是來自氣度和容量。可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教導不吃虧,怎麼指望他能在成年後體悟出“吃虧是福”的深意,怎麼能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襟?
當然家長也沒必要走極端,有些家長深諳吃虧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養孩子無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搶東西時,總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讓,這種做法也不對,也是走極端了。
1.注意自己的言行
阿德勒曾說過:“孩子的早期記憶或早期特殊事件,對孩子人生風格的影響,是很重大的。” 所以,家長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不但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能鍛鍊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2.自己面對矛盾的解決方法
當孩子總是出現衝突的問題的時候,說明家長自己面對矛盾的解決方法不當,應當在以後的孩子教育中,不斷改變自己,讓孩子直觀的感受正確的處理方法。
五、總結
其實,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朋友的不斷打鬧中成長的。透過和形形色色的朋友打交道,他們才會明白更多的道理,這些道理可不是我們能夠教會的。
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只要家長正確對待,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快就能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