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鎮縣袁家皂村是大同市四個回族聚居村之一。位於陽高縣與天鎮縣、河北省陽原縣交界處的“深山老林”中,西北距陽高縣城30多公里,正西距大同市區60多公里。村莊建於白登山南麓,桑乾河北坡,呈低平狀黃土丘陵地貌。明代袁家皂屬鎮虜衛管轄,那時候的名稱為原家皂堡(見明正德八年《大同府志》),是明代長城沿線駐紮軍隊的地方。據記載,原家皂堡為明天順年間大同鎮天成衛長城沿線修建的29座邊堡之一。清朝前期,大同鎮陽和衛與高山衛合併稱縣後,這裡劃歸了陽高縣,後又幾經變動,2018年又劃歸天鎮縣。
袁家皂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在該村的東部,一些當地人稱之為“古廟地區”,據說這是“該國與長城同時修建的唯一一座清真寺,具有長城的作用”。
對清真寺的建設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俗話說:袁家皂清真寺是明朝與長城同時修建的清真寺,當時明長城沿線軍事設施的原址棗寶,明日順年建成。其邦克泰和望月臺採用了烽火臺在長城的施工技術,而夯築則在黃土中修建了十多米高的方形橋墩,四周用城市磚圍成。它不僅是穆斯林邦克泰和望月臺的宗教設施,也是駐軍官兵的瞭望臺和烽火臺,極大地方便了敵警的防範。清真寺實現了軍事和宗教雙重用途,這在中國伊斯蘭教寺院中中更為獨特。
清真寺門樓,中國傳統建築裝飾,門樓梁頭有“壽”字
總體來說,清真寺袁家皂是一種規範性很強的回族建築風格,但同時又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裝飾手法。從方向上的角度來看,禮拜堂是朝著坐西向東的方向修建的,神龕的背面朝西。這是因為麥加的克爾白是伊斯蘭教的辦學方向,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在朝拜中面對它,而中國位於麥加的東部,所以神龕面向西方。
袁家皂清真寺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這是一個正方形的庭院。這座城樓很古老。“壽”字刻在城樓的外樑上。大門樓兩邊的磚牆上都有花卉裝飾。禮拜堂位於石壘臺階上,有三個房間寬約8.7米,兩個房間深約7.8米。它是一種傳統的古典磚木結構,木脊很大。這面牆是用大同常見的“穿靴帶帽式”做的,即牆的底部、頂部和周圍是用更結實的磚砌成的,而中間是用土坯材料填充的。大廳裡有六根柱子。在牆上,有美化的阿拉伯“清真言”首都。凹壁在錢幣上。這是一個門形壁龕,被稱為“米哈拉布”。它是阿訇站在那裡傳教和崇拜。它被認為是清真寺最神聖的地方。裝飾很精緻。這裡的裝飾是一本大藍皮書的方經大寫。
大殿前部椽頭向外延伸,形成一個大屋簷,石雕底座等構件精美(丟失)。原來的5個土坯證窯洞位於庭院北側,一個是院長辦公室,一個是廚房,三個是水房洗浴室。最特別的是在寺廟的西北角和東南角,有一個類似於邊關、烽火臺(也用作了望臺)的高平臺,就是望月臺和碉堡。這個平臺大約6米高,由夯築的黃土製成。據說高臺周圍有磚石。據說穆斯林一天的開始不是日出,而是月亮升起。站在樓上看月亮出來的人表示新的一天已經開始,所以望月臺應該成立。念邦克也叫李、宣禮。每天五點,他都會在拜神前念《棒棒糖》,一邊叫所有的穆斯林人拜神。因此,他會在大門旁邊建一個平臺(或建築),讓聲音傳播得更遠。一些大清真寺仍然是邦克樓的兩倍。
令人遺憾的是,袁家皂清真寺現已殘破不堪,四面院牆已不復存在,清真寺門樓、邦克臺、望月臺尚在,禮拜大殿因為柱礎丟失即將坍塌,岌岌可危,土坯券窯洞也已全部不在。鑑於袁家皂清真寺修建望月臺、邦克臺的方式是全國僅有的一個獨特案例,強力呼籲有關方面予以特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