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明沛見證了箍桶生意的“黃金年代”,也曾在無人問津時轉行。如今鄉里辦起了箍桶陳列館,他想招徒傳承手藝,卻無人報名。(圖/文 張培堅)
58歲的鮑明沛是箍桶技藝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四十多年前,16歲的他拜師學藝,開始了箍桶生涯。
“箍桶師傅本領高,刀一把來篾幾條。彎板幾塊分得散,篾圈一個箍得牢。”外人眼中的箍桶匠手藝高超,沒有幾年的苦學是掌握不了這項技能的。鮑明沛經歷三年多的學徒生涯,才正式出師。
鮑明沛在用銅絲做箍。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算竹箍,好一點是鐵箍,最好的是銅箍。
鮑明沛在打箍。箍桶有俗語,“箍緊必炸”,而在鮑明沛手上,箍所有的木桶基本都是一次成型的,牢靠而不滲漏,這非幾十年功力不可。
以前,女兒出嫁孃家陪嫁的大小水桶、子孫桶、洗澡桶等都是出自箍桶匠之手,要請箍桶匠到家裡來做。憑著出色的手藝,鮑明沛挑著近50公斤的工具擔,足跡遍及寧波、台州,一年到頭幹不完的活。
箍桶四十餘年,歲月在鮑明沛的雙手留下滄桑的印記。鮑明沛說起箍桶生意的“黃金年代”,臉上盪漾著難以言說的幸福:“那時生意好的不得了,人家都是早早來我家預約,到人家家裡幹活是包吃包住還有菸酒。一個月收入能有近百元,而普通工人只有三四十元。”
卷刨的刨動下,碎木屑從箍桶匠鮑明沛的指尖旁滑落,原木的清香味兒在空氣裡瀰漫,木桶也被打磨的愈來愈光滑,漸漸顯露出一件藝術品的身份。
箍桶時,每塊木板都要確保尺寸合適。
這件索鑽伴隨了鮑明沛四十餘年。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廉價的鋁製品、塑膠製品普及,木桶的市場競爭力直線而下,箍桶手藝乏人問津,箍桶匠們紛紛轉行。為了生計,鮑明沛也不得不轉行做起根雕,但箍桶一直是他心頭的牽掛,時不時地做上兩件。
鮑明沛用斧頭削制竹籤,拼木板時起到臨時固定作用。即使是用笨重的斧頭削制細小的竹籤,鮑明沛也是駕輕就熟。
鮑明沛箍桶時常用的工具。箍桶一般有鋸板取材、刨斜邊、拼板上箍、鏟溝槽上底、打磨出細等幾道工序,其中涉及的彎曲造型是技藝的難點和特色,因而是個慢工出細活的技藝,一位箍桶匠一般一天只能做出一兩個桶。
十年前,隨著非遺技藝泥金彩漆的發掘、興起,作為承載品的木桶又有了需求,鮑明沛看到了希望,把幾位老匠人組織在一起,重新做起箍桶行當,專門為泥金彩漆提供木桶底胚,作品漂洋過海,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得到青睞。在政府的扶持下,鮑明沛在家鄉浙江省寧海縣胡陳鄉開設了得心坊藝術館,陳列自己製作的箍桶精品,供遊客免費參觀。
作為箍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鮑明沛覺得身上擔子很重,有義務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如今,寧海縣仍從事箍桶手藝的匠人只有十來人,年齡最大的已近70歲,鮑明沛算是最年輕的。空閒時,鮑明沛也會查查資料,尋找創作靈感。
平時,鮑明沛就和妻子吃住在箍桶陳列館旁的小房子裡。
曾經,鮑明沛就是這樣挑著工具走家串戶。鮑明沛曾經招收過幾位徒弟,但徒弟們現在都已轉行,縣裡的報紙曾給他做過招徒宣傳,但是沒有人報名,鮑明沛憂心忡忡,“這門手藝有失傳的風險,我不能做最後的箍桶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