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也許,他也去漫遊未來了……

由 公羊淑軍 釋出於 休閒

小時候我們總愛問為什麼,作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葉永烈為幾代人解答了童年的疑惑。5月15日上午,著名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

訊息傳出後,很多網友在社交媒體緬懷這位作家,感謝他用文字帶領自己走近科學的世界。有科幻迷寫道:“也許他也是去漫遊未來了吧,感謝他為我們留下的永恆經典。”

《十萬個為什麼》,他寫了三分之一

葉永烈1940年8月出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他11歲起發表詩作,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歲時,他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

接著,葉永烈又參與了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分冊的創作。1961年,《十萬個為什麼》在國際兒童節第一次出版,5本共971個“為什麼”,葉永烈寫了326個,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也是這套書最年輕的一位作者。出書時,他只有21歲。

《十萬個為什麼》先後出版了6個版本,累計發行量超過1億冊,是新中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讀物,令無數青少年從小愛上科學,長大後走上科技之路。直到2013年,年已七旬的葉永烈仍然參與了《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的寫作。他也是唯一一位參與了《十萬個為什麼》歷次改版的作者,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小讀者的成長。

《小靈通漫遊未來》,科幻迷的啟蒙之作

由於《十萬個為什麼》每篇只有兩千字左右,葉永烈寫完這套書之後覺得不滿足,萌生了寫長一點的小說的想法。

1961年,大四的葉永烈完成了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他曾回憶說:“那時科幻小說的創作交流環境很閉塞,我當時幾乎沒有讀到世界科幻小說領域的名著,沒有看過儒勒•凡爾納、阿西莫夫的作品,只能找到一些前蘇聯作家的並不出名的科幻小說。”至於書中的那些“高科技”,則源於北大可以看到眾多最新的科技雜誌。現在看來,他在書中寫到的環幕立體電影、隱形眼鏡、原子能氣墊船等未來預言,很多都已經成為了現實。

1978年,這部小說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行量達到驚人的300萬冊,成為一代科幻迷的啟蒙之作。而當《光明日報》記者來到家裡採訪葉永烈時,發現他們一家四口竟擠在11平方米的房子裡。這位記者當即寫了內參進行反映。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看後,批示要改善葉永烈的生活條件。《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先後在顯要位置發表文章,稱讚葉永烈在逆境中堅持創作,為少年兒童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舉行隆重儀式,授予葉永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給他發了1000 元獎金。葉永烈終於告別了住了15年的蝸居,搬進新房。

1996年,UT斯達康公司得到葉永烈的無償授權,將“小靈通”命名為一類手機產品的稱呼。當然,更有意思的是,早在世界上還沒有手機之前,寫於1961年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已經多處寫及手機——一個有熒光屏的微型半導體電視電話機。

轉型紀實文學,留下珍貴創作檔案

1983年之後,葉永烈開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創作轉向紀實文學創作,寫作了《錢學森傳》《陳伯達傳》《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等與中共黨史密切相關的紀實文學。他的《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構成總字數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輸出多種語種版權。他還曾創作過報告文學《傅雷之死》,第一次將這位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悲劇結局還原於世。從2015年開始,他又從紀實文學轉向了長篇都市小說,完成了135萬字的“上海三部曲”。

談到從科普向紀實文學的轉型,他曾這樣解釋:“一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四十而不惑’,我更為深切地關注時代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二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政治氣氛開始寬鬆,使我能夠涉足當代政治領域中的重大題材;三是我自小就喜歡文學,我在從事科普創作之前,曾寫過詩、小說、散文等等。”

葉永烈是非常勤奮的高產作家,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2018年時,他對自己的創作做過一次數字總結:“前段時間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葉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萬字;我的紀實文學作品是1500萬字;還有行走文學,《葉永烈看世界》21本,現在已經全部出版,500萬字。”

他還有個非常好的創作習慣,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儲存。他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檔案和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獻。

2014年,葉永烈把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創作檔案捐贈給上海圖書館。“我是歷史的記錄者,但我所記錄的這些歷史不是屬於我的。”他說,“我曾想在墓碑上寫,對不起,我不能再為你回答為什麼。後來,我想改成,請到圖書館來找我。”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俐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