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去美國讀書,感受到了兩大文化衝擊,一是甜點甜得令人髮指,二是某些電視節目怎麼那麼沒下限。
我指的是Jerry Springer 秀。某個暑假下午,我不當心把頻道調到NBC臺。主持人戴著眼鏡斯斯文文,本可以是美國版柏阿姨,調解當事人之矛盾,結果是越搞越狗血。比如,看似來自社會底層的男女來為三角關係金錢糾葛討個說法。很快,兩個胖女人開始對罵,瘦男人則滿是事不關己的樣。親友團加入打群架,掄起椅子互砸。一女對著鏡頭聊起上衣,大叫我的胸比她大,為什麼你要她?螢幕馬賽克。觀眾各種鬨笑叫好,繼續問挑釁的問題,火上澆油。髒話連篇,電視裡一直滴滴滴。場面即將失控,黑衣保安上臺將他們拉開。這時,曾經是辛辛那提市長的主持人總結陳詞,說一段不痛不癢的話,比如不要腳踏兩條船、要忠誠之類。此節目爭議當然很大,但在其高峰時,收視率居高不下。節目常青,現已是第二十六個年頭。
最近,我在費城的前老闆推薦我讀J. D. Vance的Hillbilly Elegy 《鄉下人的悲歌》。去年,髮型特別的黑天鵝特朗普當上了美國總統,同年出版的這本回憶錄也是挑了好時機,描寫危機中的家庭與文化,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時代週刊》稱此書有助於理解特朗普的選民基礎,亦有著名導演計劃將其改編成電影。
粗看,這是一位美國鳳凰男的自傳。一般來說,逆襲的故事總是討巧,好像應該很勵志。可是,一切的勵志文學和演講,我總免不了給它打個折扣。因為生活的各種荒謬偶然、不可描述、表面文章,透過這類體裁總會被提煉出有志者事竟成的寓意。人生本來處處是狗血,卻轉化成了雞血,讀者和聽眾或被激勵到,但不久又跌回渾渾噩噩的常態。所幸讀完這本自傳,倒不覺得雞血,但確實減少了我對特朗普當選的驚奇,並意識到民主黨現在還是沒有明白自己跌倒的真正原因,仍在坑裡。
作者的外公外婆從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亞地區遷居到俄亥俄州一個鋼鐵小鎮,他就在這裡長大。工作崗位不斷流失,人們也越來越沒希望。母親一直都在和毒癮鬥爭,她身邊的男人如旋轉門般來了又走了,所以他從來就沒有一個像樣的父親。外公外婆雖然脾氣火爆、傾向於用暴力解決問題,對他來說卻是個避難所。他們關愛他,要他好好讀書。按照統計機率,他這樣的人,不領救濟就不錯了,要是糟一點的話,也許該死於海洛因過量。但是,他高中畢業後還是參加了海軍陸戰隊。經過那裡的磨鍊,他只花兩年就讀完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而在耶魯大學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如今在一家投資公司工作。
按中國人的標準,作者小時候談不上很窮。但其原生家庭背景,倒是令人驚詫。而這在鐵鏽地帶,還偏偏頗為普遍。這就讓人覺得國情真不同,難怪Jerry Springer秀那麼有群眾基礎。
貧窮是個相對的概念。美國聯邦政府的標準是,個人年收入不到一萬兩千美元的,一家兩口不到一萬五千美元的,一家三口不到一萬九千美元的,以此類推,一家九口(那得多會生啊)不到四萬九千美元的, 就是活在貧困線之下了。據2015年人口普查,窮人有四千三百一十萬,占人口 13.5%。按種族分,黑人在貧困線下的佔24.1%,拉丁裔21.4%,亞裔11.4%,白人9%。
按作者看法,所謂白人,還需要進一步細分:一種是WASP(東北部信奉新教的盎格魯- 撒克遜裔白人),算是控制美國社會的主流人群。另一種是他身份認同的蘇格蘭-愛爾蘭人後裔,“那些沒有大學文憑的數百萬白人工人階級當中的一員…… 貧窮是家庭的傳統——他們的祖先當年在南方當奴工,然後又曾當過佃農、煤礦工人,在較近的年代裡又當上了機械工和工廠工人”。 他們被稱作鄉下人(hillbilly)、紅脖子、或者是白垃圾。
雖然其他種族更窮,根據調查,這類白人工人階級卻是美國最悲觀的群體。從低社會流動性到貧窮,再到離婚和吸毒,他的家鄉簡直是個苦難的中心。顯然,精神上的消極比物質上的貧窮造成的問題更嚴重,況且美國窮人也不是赤貧,他們還可能是吃了太多垃圾食品的大胖子呢。所以,此書的主旨是從個人經歷出發,描述美國曾經繁榮如今衰落地區窮人們的生活及精神狀態,那些絕望、放棄和孤立就像毒藥一樣。
讀完此書,再結合來自其他地方的瞭解,可以歸納出,他們的窘境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大環境:最近正好聽了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Peter Schott 在北京的一個講座,圖解了二十一世紀美國製造業就業情況與經濟發展及全球化的相關性。他的結論是,2000年10月美國國會批准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 (PNTR),也就是最惠國待遇,在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組織時生效。此資格並未實際降低美國對中國進口貨物的關稅,因為1980年起,美國已對中國實行了WTO成員可享受的低關稅,但每年都需要重審續期,所以是很大的不確定性。有了PNTR,美國企業就有了把工廠轉移到中國、與中國製造商供應商建立穩定合作關係的動力,投入那些沉沒成本。而中國企業則更願意投資開拓美國市場。美國企業同時也在國內投資資本或技能密集型的生產技術,節省勞力,因為這符合美國的比較優勢。從以下這張圖就可以看出,2001年以後,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斷崖式地下跌,然而其生產增加的價值則是一路向上。不過,後面這半句在競選中沒什麼人提起。
1948-2010 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和生產增值
從國家角度來說,結構性失業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輪到你失業的時候,不管懂不懂,第一反應就是怨恨,這也是人之常情。特朗普競選的時候,說都要怪中國人,顯然是把問題簡單化了。不過每次大選,各候選人都要罵一通中國,所以這根本不是什麼新觀點和創舉。2001-2009年間,CNN主持人Lou Dobbs 一張胖臉,天天反對非法移民、國際貿易和轉移工作的美國企業、罵墨西哥和中國。(2011年,他終於去了更適合他的Fox。)
第二、對窮人的政策:也許是出於幫助他們的理念,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幫到他們,反而鼓勵了各種懶惰,令社會更腐朽分化。作者小時候在雜貨店打工,看到窮人眾生相。他們有的用食物券買一大堆可樂然後折價賣了換錢,也有的將食物與菸酒分開結帳,還用一路手機聊天。他們這些工作的倒還沒捨得買手機。好好幹活的人每次拿到工資支票,看到扣除一堆稅,感覺是被政府拿走幫隔壁領救濟的吸毒鄰居吃牛排,自己倒還吃不起。
在阿巴拉契亞山區和南方,不到一代人的功夫,選民從堅定的民主黨變成共和黨,為此政治學家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因為種族,有的說是因為宗教,而作者認為,是因為大家看了太多政府花錢養懶人、自己努力工作還被嘲笑的事例,覺得代表工人的民主黨政策不靠譜。
書中另外一個例子是,他讀大學時,為俄亥俄州一參議員打工。當時在討論一個法案,要限制發薪日貸款(小額短期貸款,發工資這天還款,利率高),因為這是剝削窮人的高利貸。但是作者這樣的窮人覺著這挺好,幾天幾塊錢的利息能解燃眉之急,避免銀行高額的支票透支費。所以,那些有權力的精英們以為自己在幫窮人,其實搞不清狀況。
他的結論是,沒有哪個政策可以神奇地解決這一切問題。也許應該實際地接受這些問題將永遠存在的事實,致力改善政策,以適應窮人的需要。比如,如果當初真的剝奪了母親對他的監護權,由於當地法律在家庭的定義裡不包括祖父母,法庭可能會認為其祖父母沒有收養執照,而將他判給一家陌生人。如果就這樣把他變成孤兒,離開所有親人,那真是死板的法律和社群兒童服務好心辦了壞事。至於小學中學,把所有拿房租補貼的窮人家孩子放在一起,是將無望集中在一起。如果在各個區域限制發放房租補貼,從而讓這類孩子和其他中產階級孩子一起唸書,也許他們還可以看到別的可能性從而努力。然而這談何容易,政府不敢貿然減少房租補貼的發放。
另外,從卡特總統到布什總統,各種聯邦政策都是鼓勵大家買房子。但在鐵鏽地帶,工作沒了,房價跌了。想搬走,房子沒人買,搬家又很貴。當初,這些城鎮因工業而形成,因移民而繁榮,如今衰敗,留下的也是境遇最糟無力離開的。
與此同時,他們的悲劇不光來自經濟社會層面,也來自心理和文化層面:
第一、受害者心態:作者去耶魯上學前為了再賺點錢,找了個搬磚的工作,時薪還可以。可是同事人員流動很頻繁。有個小夥子嚴重偷懶,老闆體貼地給他懷孕的女友一份接電話的工作,她也常常曠工。最後他被炒魷魚時,還對經理怒吼:“你怎能這樣對我?你不知道我女朋友懷孕了嗎?” 可是,像他這樣的人還真不少。一邊是抱怨沒工作,一邊是有職位卻找不到勤懇的人來做。他們自己懶惰不努力,卻覺得自己的不幸都是別人害的。這個別人,可以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也可以是遠在大洋對岸的外國人。更有甚者,看到人家努力,還要鄙視。比如,作者讀中學時,同學們會認為用功的人是娘娘腔。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受到這樣的同輩壓力,很容易一起墮落。
第二、糟糕的原生家庭和人際交往:作者的母親是個護士,卻戒不了毒癮,從處方藥發展到了後來的海洛因。護士的尿樣要隨機檢查,她會正大光明要兒子提供尿液幫她混過去,被拒絕之後,又聲淚俱下說以後再也不吸毒了。多次進出戒毒所,花了很多錢。她是個單親母親,在家各種派對酗酒,身邊的男人每隔幾個月就換,動不動就扔東西打鬥。作者剛和他們建立類父子關係,那關係又結束了。每一次母親都會真誠道歉,然後故態復萌。作者12歲那年,母親為了表示歉意開車帶他去逛商場,他在路上說了一句話惹毛了媽媽,她就憤怒地超速行駛打算一起撞死。他躲去後座試圖保護自己,母親又停車把他往死裡打。他在鄉間的道路狂奔,逃到陌生人家中喊救命,但他媽還是把他揪了出來。這時警察趕到銬走了他媽,外公外婆接走了他。然而他們到底還是不想自己女兒坐牢,根據律師暗示,讓作者在法庭上撒謊說,母親從未威脅過他,於是母親只是被判了家庭暴力小罪,保釋出獄。母親理論上依然有監護權,但他可以隨時住到外公外婆家。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壓抑又狗血,真是Jerry Springer 秀天天上演,對性格的發展都非常不利,長大了也很難放下包袱,獲得積極向好的生活。外公外婆雖然也是一言不合就動手動槍的主兒,好在三觀還是比較正確,對他很有愛,與其他幾位不吵不鬧和睦相處的親戚一起,將他從絕望的道路上拉回來。
只可惜,這種可憐又可恨的破碎家庭還是太多了。大人各種不理性的行為,小孩沒有好的榜樣,陷入了惡性迴圈。
我覺得,作者去了海軍陸戰隊,學會自律、時間和財務管理、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改變對自己的期望,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這說明了此書的另一意義,就是大環境不利的時候,不能光怨天尤人,還是得有信仰和上進心,靠努力工作和讀書改變人生。由個人推廣到群體,顯然不能靠一本書,還是要有更強大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誰能改變這一切?
早在2009年,奧巴馬就任時,這裡的選民們已開始意識到精英政治對他們來說沒用。他們與奧巴馬沒有任何相通之處,指的並非膚色,而是他精英的腔調。他們不信任媒體,而是更相信口口相傳或社交媒體上的陰謀論。
離經叛道愛發推的特朗普正是承載這些沮喪情緒的容器,他開出的藥方,即摒棄全球主義、轉向美國主義,似乎給了那些在全球化中失意的選民回到過去的希望。那些選民會覺得工作崗位會回來,生活會變好。(不過,沃爾瑪的東西也會變貴了。)
即使特朗普沒有政客的陳腐氣息、讓人耳目一新,但他奇葩的偏見論調時不時還是讓人目瞪口呆。不過,什麼全球氣候、什麼婦女地位,比起把工作崗位重新帶回美國相關切身利益的承諾,都不重要。特朗普的成功在於他看到了這批人,並利用了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之前各種政策都沒令他們的生活變好,這樣的等待已經太長久,投特朗普就算是賭一把也值得。
想來沒有一個人會全盤同意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的所有主張,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覺得更重要的議題投票。費城的一位前老闆來北京出差時說,他覺得自己幸運,可以為了自己的價值觀、而非錢包投票。他的票給了克林頓。然而,我們銀行研究監管資本的同事則說,特朗普上臺,會廢除或減輕許多對銀行過度監管的法令,對於我們是利好。這一點我也很同意,希望早點發生。
特朗普和克林頓的選戰激烈而曲折,最終的獲勝有時機和運氣的因素,鄉下人選民的支援還是起了很大作用。2016年,由藍變紅的州包括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愛荷華州和密歇根州。除了南部的佛羅里達,其餘都和鐵鏽地帶相關,這就很說明問題。
2014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製造業就業人數佔勞動力人口之比, 顏色越深佔比越大
從政治學角度來說,如果把所有的議題簡化,從左傾到右傾列在數軸上,各候選人如果不顧忌本黨的固有立場,為了爭取最多選票,施政綱領會趨同於支持者最多的地方。不過從這次大選來看,這樣的事並未發生。也許是民主黨錯判了形勢,他們的綱領離支持者眾的地方已有相當距離,脫離了工人階級最關切之處,然而特朗普卻簡單粗暴又神氣地找準了那個點。
自從特朗普當選就任,美國的新聞天天充滿戲劇性,不論是特朗普自己發推,還是各種調查。克林頓敗選演說中提到,“特朗普將要成為總統,我們應當用開放的心胸去接納他,給予他領導美國的機會…… 我們不僅要尊重結果,我們要珍惜這個結果。”通俄門的新聞好像電視連續劇天天上演,給人感覺是民主黨覺得特朗普的勝利是因為俄羅斯人暗中幫忙,而非過去多年裡他們未能給到人民更好的生活和未來的希望。可以說,克林頓的失利,並不只是她自己的失利;失敗的種子,在能說會道的奧巴馬總統執政時候就種下了。
而特朗普和他一大家子人以及手下狀況不斷,再加上兩黨政治中的阻撓,推進的議程也不順利,好像沒幹成實際的大事。
書中描述的鄉下人代表了由藍轉紅的幾個州選民,也許改變了美國曆史的走向。然而他們並非投特朗普票的唯一人群,其他紅州的人為何繼續投非典型的共和黨人特朗普,華裔為何積極投票選特朗普(為了反對克林頓的上大學政策和繼續養懶人的政策?)自然該是另一本書的話題。
從票數來講,更多人的投票給了克林頓。藍紅兩方的好惡程度都比以往更激烈,美國人民的看法比以往更分裂。大選時,就連我們的微信朋友圈都成了敏感的雷區,從點贊之交到多年的同學朋友,對特朗普的支援和反對如此針鋒相對,開始互相懷疑對方的智商和原則。大家其實都在打醬油,那就儘量剋制不要為醬油傷了感情。
在美國這麼大的多種族國家,有著不同文化、利益、歷史包袱與淵源,要找到一個人人都滿意的總統,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完美平衡,本來就是不可能的。選舉制度規則既定,選出來的是否最優選擇,也難說。鄉下人的命運是否會改變,美國的未來如何,全世界拭目以待。好在四年後,如果總統幹得好,他就繼續當,如果不好,人民還可能把他選下去。
特朗普準備對朝鮮實施軍事打擊 瞭解總統地理知識的幕僚為他準備了一個地球儀以便告訴他朝鮮的地理位置 從而避免把炸彈扔到舊金山 特朗普看著辦公桌上的他不認識的長著腿的球問了一個問題 “ 這是什麼” “這是地球,我們都住在上面” 幕僚回答 “不可能 他還沒有我大”
(2017-09-08)
美國總統特朗普 東方IC 圖
美國當地時間21日晚9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就阿富汗政策發表電視講話。與他長期主張的要徹底從阿富汗撤軍不同,特朗普反而可能成為第三位向阿富汗增兵的美國總統。這是特朗普所提出的第一份對外政策,引起多方關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已有完整的南亞戰略,只是把拖延已久的阿富汗政策明確了。
特朗普為何一改撤軍初衷
特朗普一改初衷,決定繼續留在阿富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國際因素來看,特朗普主要繼承了前兩任總統的傳統顧慮和目標。一是反恐怖利益。特朗普擔心,在美國離開以後,阿富汗成為恐怖分子的溫床,重新威脅美國本土安全。二是國家形象憂慮。特朗普擔心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會使世界更加懷疑美國的領導力和領導意願。三是安全戰略考慮。阿富汗是連線南亞、中亞、東亞、中東的一個潛在地理樞紐,美軍在阿富汗的存在,雖然成本比較高,但將產生巨大的存在感和地緣政治影響。
從內因來看,特朗普有繼承也有所“創新”:一是,特朗普團隊內部主張撤軍的力量下降。班農是堅決主張從阿富汗撤軍,但是在南亞政策宣佈之前離開執政團隊,撤軍派失去了核心人物,這是其阿富汗政策推出的重要背景。二是,在特朗普弱勢總統的背景之下,軍事等職能部門的影響上升。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軍事和安全部門的意志,代表了軍工集團的利益。三是個人形象考慮。2016年以來,阿富汗政府有效控制的區域快速減少,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裝的控制區域擴大。如果美軍在這種情況下撤出,阿富汗政府將有可能很快崩潰。在這種情況下,阿富汗將從小布什和奧巴馬的問題,變成特朗普的失敗。這對於特朗普維護強人政治形象,將是非常不利的,也是他個人所不能接受的。
是解決問題還是拖延問題?
阿富汗政策只是美國南亞政策的一部分,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特朗普南亞政策的一些基本想法。
一是美國優先。在特朗普看來,美國在南亞的主要利益是反恐怖安全,美國最善於使用的手段是軍事手段。所以,特朗普在阿富汗政策是反恐為主,軍事掛帥,不願意承擔國家建設等對美國來說沒有直接收益的活動。並且,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也將與此前有所不同,將更加註重特種部隊的斬首行動和定點清除,對常規軍事行動的興趣將進一步下降。
二是實用主義原則。美國的政策目標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就是“打擊敵人,消滅‘伊斯蘭國’,摧毀基地組織,阻止塔利班接管阿富汗,並阻止大規模的恐怖襲擊。”在這些目標中,核心是塔利班問題。但是,特朗普並沒有消滅塔利班的目標,而是為了把塔利班逼上談判桌,防止塔利班壟斷正在到來的“後美國時代”的阿富汗政局。
三是尋求盟友幫助。雖然有人認為,特朗普的阿富汗政策顯示出印度的重要性,但美國顯然更關注印度的錢,而不是印度在阿富汗的利益。特朗普甚至直言不諱,稱“印度在與美國的貿易上賺了數十億美元,我希望他們能在阿富汗發揮更大的能力來幫助美國”。對於巴基斯坦,美國則是威逼加利誘,以使巴基斯坦能更好地配合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怖行動。
從總體來看,這份講話還只是非常粗略的想法。引起關注的主要原因不是其變化或重要性,而是其“第一次”。並且,其中也包含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一是反恐怖手段與目標之間的矛盾。美國想實現一定的反恐怖目標,但是又不願意投入更多的經濟和軍事資源。當年十多萬大軍都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特朗普不可能僅僅用增兵幾千、給軍事部門放權兩個手段來實現。二是對印與對巴政策協調方面的矛盾。如果要實現在阿富汗的反恐怖目標,美國就必須重視與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美印關係。現在,美國既想反恐怖,又想推動美印關係,這兩個目標之間是有矛盾性的。更何況,印度是否甘願被美國當牌打,是否願意為美國人出錢、當冤大頭,還是一個問題。
總體來看,這份所謂的阿富汗政策,其實不是一個要解決阿富汗問題的計劃,而是一份“阿富汗拖延”計劃。既然小布什和奧巴馬16年都沒有解決問題,特朗普當然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冒個人政治風險去解決美國的阿富汗問題。換句話來說,特朗普變得更像美國傳統政客了。
(作者系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沒問題”:一個不該當總統的人當了總統,恐怕大家都得陪傻子玩。
網友“(null)”:還是奧巴馬好
網友“金築凡人”:難說
(1970-01-01)
據英國路透社9月10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9日通電話,同意為加強雙邊關係和維護地區安全共同努力。這次通話時機微妙,因為近來美土關係正陷於緊張。
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稱,土耳其總統新聞辦公室發表宣告稱,兩國元首同意將在9月紐約的聯合國大會上進行私人會晤。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美國總統特朗普。視覺中國 資料圖
美國《國會山報》引述白宮宣告稱,雙方在通話中強調了他們在中東地區地區安全方面的“共同承諾”。
近日,美國和土耳其之間發生多起摩擦。9月7日,美國司法部網站釋出宣告稱,美政府指責土耳其前經濟部長澤弗•卡格拉楊、該國國有銀行行長蘇萊曼·阿斯蘭及其他兩人違反美國針對伊朗的制裁。美檢方表示,4名嫌疑人密謀利用美國金融系統為伊朗政府和企業進行數百萬美元的交易,這是美國製裁所禁止的。
路透社報道稱,這是與埃爾多安關係緊密的土耳其前官員被美國指控。埃爾多安8日回應指控稱,目前無法用法律邏輯判斷此事,希望能與美國討論此事。“你(美國)也許是個大國,但當一個正義的國家卻是另一碼事。”埃爾多安當時說。
而在8月底,美國政府起訴了包括15名土耳其安全部門僱員在內的19人,指控他們攻擊埃爾多安5月訪問華盛頓期間抗議活動示威者。埃爾多安回應稱,這些警衛只是在美國沒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履行職責,“美國的司法機關是如何工作的,這真是醜聞”。
《國會山報》報道稱,這一事件致使多名美國官員提出限制供給土耳其的軍事裝置和簽證。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伊斯(Ed Royce)和成員恩格爾(Eliot Engel)致信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要防止埃爾多安來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時可能出現的暴力事件。
路透社報道稱,美國對庫爾德武裝組織“人民保衛軍”的支援也影響了兩國關係。美國支援該組織在敘利亞參與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而土耳其則視其為恐怖組織。此外,美國不願引渡被指控為未遂政變主謀的旅美宗教人士居倫,也令土耳其感到不滿。
(1970-01-01)
在今年1月20日,美國白宮進行總統交接時,前總統奧巴馬曾給新上任的特朗普留下了一封神秘信件。7個多月後,這封信保密多時的信件終於被CNN公開,讓世人們看到了奧巴馬曾經的殷切囑託。至於特朗普是否認真採納了前任的建議——從目前來看,只能說喜憂參半。
奧巴馬的苦心教導,特朗普還真聽了
如今特朗普與前總統奧巴馬的關係並不融洽,他接連推翻了奧巴馬政府時期的不少政策,引發奧巴馬公開批評。但在兩人交接之初,尤其是在收到奧巴馬信件之初,特朗普曾公開表達過對前任的謝意,“寫這封信要耗費很多時間,我很感激他”。那麼這封被讚揚“花了不少心思”的建議信,是否真的打動了特朗普,影響了他的決策?
建議1:增加工作
建議聽從度:50%
奧巴馬在信中提醒特朗普,作為一個億萬富翁和總統,他們都是“命運的眷顧者,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一樣幸運”。奧巴馬說,“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為每一個願意努力工作的孩子和家庭提供更多成功的機會。”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堅持“美國優先”的特朗普的確遵循了奧巴馬的建議,削減綠卡名額、要求美國企業為本國民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實施稅改等。但另一方面,特朗普的“穆斯林禁令”、要求停止“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劃等舉措,又在切實傷害著希望在美國努力工作的人們。而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資料來看,美國整體失業率的確在穩步下降,已重回2001年的水平。今年2月至5月,美國新增了59.4萬個新工作崗位,這一數字低於奧巴馬最後4個月任期所新增的工作崗位數,2017年也是美國近7年來新增就業崗位最少的一年。
建議2:維持國際秩序
建議聽從度:40%
奧巴馬強調美國在全世界的主導地位“不可或缺”,並鼓勵特朗普“採取行動和發揮榜樣的作用”來支援冷戰後的國際秩序。
退出《巴黎協定》、給北約盟國施壓、改變在阿富汗戰爭方面立場、和朝鮮進行激烈“嘴仗”……特朗普的這一系列舉措應該是沒有按奧巴馬期望的那樣“發揮美國的榜樣作用”,但他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確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關心國際事務方面,特朗普其實做得不賴——對於各種國際大事,他都發推特評論了。
建議3:保護民主制度
建議聽從度:20%
在談到美國事務時,奧巴馬也告誡稱“我們只是這間辦公室的臨時主人”,總統的職務意味著總統需要成為民主制度和傳統的守護者,需要保護先輩們奮鬥而來的法制、分權、平等和公民自由。“不管日常政治如何拉扯,我們應該儘可能讓這些民主工具發揮強大的力量。”
鑑於特朗普在弗吉尼亞州暴動和白人至上主義問題上的糟糕表現,在維護民主方面,只能給他打個低分了。
建議4:多陪伴家人和朋友
建議聽從度:100%
在信件的最後,奧巴馬也給出了一個十分日常的建議:“在繁忙的事務中抽出空來,多陪伴家人和朋友們,他們是一直堅守在你身後陪你度過艱難時期的人。”
對於奧巴馬的這一點建議,特朗普可謂牢記於心。不僅把女兒、女婿提拔為白宮顧問,時刻為自己出謀劃策,還經常舉家出遊度假。不知道奧巴馬對於特朗普在這一點上如此“聽話“作何感想。
美國總統間的“特別悄悄話”都有哪些?
“前任總統給繼任者留下一封手寫信”其實是美國政權更迭流程中的一個保留專案,這封信件必須手寫完成,在被公開以前僅有相關的兩任總統知道信件的內容。從此前被美國媒體公開的一些“傳承信件”內容來看,大多數總統都話語簡練,他們會簡單提及一些自身經驗和對繼任者的美好期許,並不會像奧巴馬這般“苦口婆心”。
小布什→奧巴馬:痛苦會有的,但幸福也會有的
2009年,小布什留給奧巴馬的信封上寫著“給44任總統,來自第43任”(To #44, from #43)。在信件中,小布什先樂觀地祝賀奧巴馬“開啟了人生中一個美妙的篇章”,但隨即告誡身為總統,除了感受到別人無法體驗的榮耀、責任、激動之外,還要面對常人無法想象的挑戰。
“你會遇到不少艱難時刻。批評會蜂擁而至,你的一些‘朋友’會令你失望。但記住,你有萬能的上帝,你有愛你的家人,全國的民眾、包括我都支援著你。你所領導的民眾會給予你無限啟迪。”
克林頓→小布什:當總統真的超棒的
2001年,比爾•克林頓在留給小布什的信件中大力誇耀了成為美國總統的優點,他在開篇就寫道,“今天你將開啟一段最棒的冒險,你將擁有對一個美國公民而言最高的榮譽。”克林頓也提及,小布什需要接手的是一個面臨巨大變革的美國,“那些關於政府職責、關於國家本質的舊問題都需要一個全新的答案”,但克林頓認為這是一個極佳機遇,因此小布什能在這一時刻上臺是“特別幸運”的。
“你所肩負的職責是巨大的,但這種負擔其實一直被外界過分誇大,你會發現,堅持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所帶給你的喜悅,才是真正無法估量的。”
老布什→克林頓:不惜自黑給出忠告
老布什對於繼任者克林頓的心情也許是有些複雜的——老布什曾為謀求連任,而和克林頓成為競爭對手,但遺憾落敗,搬離白宮。但在1993年老布什留下的信函中,倒完全看不出敗選的失望,“今天我走進總統辦公室時,仍舊和4年前我初來乍到時一樣,心懷驚歎和敬意。”老布什在信中也列出了成為總統的“難點”: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批評,會覺得不公平,甚至還自嘲一番稱自己“也沒有什麼資格提供好的應對建議”,但他希望克林頓“不要被批評擊垮”。
“現在,你的成功就是整個美國的成功。我為你加油。”
(2017-09-05)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