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器人探尋安嶽水下石刻的微笑
6月16日,工作人員在磨灘河水庫準備機器人下水。
6月16日,水下機器人潛入磨灘河水庫。
衣6月16日,機器人拍攝的水下石刻衣服褶皺。
字6月16日,機器人拍攝的水下石壁刻字。
6月9日,書房壩水庫旁的福濟寺水下石刻造像因水位下降而露出水面。
6月17日,安嶽縣文保中心工作人員對新發現的文物登記入庫。
6月9日,安嶽縣文保中心工作人員對羅漢寺摩崖造像進行勘察。
6月19日,圓覺洞工作人員向參觀的學生們講解文物。
6月9日,一對藏身書房壩水庫的石獅因水位下降而露出水面。
“這是頭部,它是面帶微笑的!”6月16日,安嶽縣文保中心工作人員伍安全第一次透過水下機器人一窺李家鎮磨灘河水庫的水下石刻造像,忍不住發出一聲驚歎,“這還是我們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那尊石刻。”
1000多年曆史,10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30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餘處石窟遺存,10萬尊大小石刻造像……安嶽人一直在守護和傳承石刻藝術。
6月初,安嶽縣境內多個水庫水位下降,當年因修建水庫而淹沒於水下的古代石刻陸續浮出水面。李家鎮磨灘河水庫中的這些石刻造像群是首次被當地水庫巡邏員發現。
6月16日,縣文保中心工作人員和水下機器人操作團隊對磨灘河水庫這片鮮為人知的水下石刻群進行了探尋。勘察點位於水庫的一處絕壁,兩個寬約2米的石刻雕像已經半露於水面,經仔細觀察後能發現它的周圍密佈建築槽孔,其間還有不少刻字。“水庫今年的水位降得比往年多,所以這些就露出來了。”水庫巡邏員告訴記者。
用於水下探秘的機器人是通體藍色,長1.5米、寬0.8米、高0.5米,重約70公斤,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00米。電纜將機器人採集的高畫質水下實時影象傳回岸上,工作人員在深水區發現了一處桃形窟龕,一尊高約1.6米,面帶著淺淺微笑的石像站立其中,它頷首微笑,姿態輕鬆,衣服的紋理流暢,似在水中飄動。工作人員現場結合影片初步判斷這尊石刻為宋末造像,但具體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判定。
安嶽石刻研究所所長韓明介紹說,磨灘河水庫的造像群是新發現的一個文物點,透過這次水下探尋能更全面地收集它的文物資訊,還將與當地的派出所和政府對接,商量對出水文物的進一步保護。除了磨灘河水庫新出水石刻造像群外,當地的水庫裡還出現了羅漢寺和福濟寺石窟造像群,經過安嶽縣文保中心工作人員的現場普查登記,新增了李家和共和兩個文物點。
連結
安嶽石刻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在全國石窟藝術中極富盛譽。石刻造像始於隋,興於唐、五代,盛於北宋。從公元7世紀初到12世紀中的500年間,是安嶽石窟藝術的興盛和發展時期。為保護現有石窟寺及石刻類不可移動文物234處,安嶽縣文保中心加大文物保護的宣傳,培養文物保護的專業技術人才,還利用現代科技對文物進行定位和三維畫像,包括本次的水下文物探尋,都極大地保護了現有文物。(四川日報記者何海洋攝影報道)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