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頌中華|鐵板“繡娘”——郭墨涵

文脈頌中華|鐵板“繡娘”——郭墨涵

時而鏗鏘有力,大錘猛砸而下

時而叮鈴作響,以鏨代筆鐵板“作畫”

叮叮砰砰……

手中的鏨、錘相互配合

任是堅如磐石的鐵板,也被這繞指柔“馴服”

微笑的女孩、頑皮的男童、矍鑠的老人,還有老屋、古井、瘦馬,一幅幅浮雕作品從“鐵板繡娘”郭墨涵的手中誕生,讓原本冰冷的鐵板透露出藝術的溫暖底色……

師從嚴父 以柔克剛

郭墨涵從小受家庭薰陶,課餘時間多在父親郭海博的工作室裡度過的,自此喜愛上了鐵板浮雕。

父輩用三十多年的探索開創了鐵板浮雕,她曾說,是父親用行動教會了我什麼叫執著和堅持。郭墨涵也明白,在鐵板浮雕藝術未被人熟知的日子裡,父親付出了怎樣的堅持和努力。

現在的郭墨涵駕馭鐵板浮雕,遊刃有餘,能夠嫻熟地在生冷的鐵板上進行手工鍛錘、拋磨、燒色,日復一日敲敲打打……將冰冷的鐵板蛻變為精美的藝術品。

浮雕並不只是把鐵板砸得凸起來,要鼓多高、鼓多大面積、鼓成什麼形狀都要心裡有數,一件作品往往要錘鍛幾萬錘、幾十萬錘、幾百萬錘。

剛開始練習時,在鐵板上敲打不了幾下,胳膊就又酸又痛,有時疼得好幾天都抬不起來。有時鏨拿的位置不對,一錘下去就會落到自己手上,雖然戴著手套,也會把手指砸腫,甚至砸破。

在外人看來的“力氣活兒”,郭墨涵卻樂此不疲,日復一日地和鐵板“談心”,一談就是15年。

在藝術風格上,郭海博的作品鮮活、生動,呼之欲出,多選擇生活氣息濃郁的題材。郭墨涵的鐵板浮雕繼承了這一特點。雖然郭墨涵受過現代系統的美術專業教育,與郭海博相比,她的作品注重內在精神實質,既抒發情感,又充滿了靈動與鮮活……漸漸地郭墨涵的鐵板浮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藝術風格。

自洩“天機” 授人以漁

在父親郭海博眼裡,郭墨涵已形成了年輕人自由隨心的創作風格,這讓他很高興。同時,她的作品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多次入選國家級、省級美術展覽,甚至走出國門,她本人也獲得了“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在深入探索鐵板浮雕創作的同時,郭墨涵和父親也思考著如何增強這項非遺的生命力,將之發揚光大。他們思考的結果,就是“自洩天機,授人以漁”——讓更多人接觸和學習鐵板浮雕。

希望能帶領更多的年輕人瞭解鐵板浮雕藝術,增強他們保護非遺的意識。

為此,郭墨涵和父親已把工作室搬到了高校裡,“大門敞開,隨時歡迎學生和市民進來參觀學習”。郭墨涵還在學校裡任教,將鐵板浮雕藝術搬到了課堂上,吸引了眾多大學生以及國外留學生的關注和喜愛,還有幾位留學生成為了鐵板浮雕的“洋學徒”。

現在,郭墨涵正在計劃編寫正式的大學教程,以便更好地教授鐵板浮雕技藝,同時幫助父親編輯出版一部圖書,將郭氏鐵板浮雕技法進行系統的總結……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鐵板浮雕的學習者少走些彎路。

談到未來,郭墨涵說鐵板浮雕這種非遺傳承,在發展這條路還有很長,她將會一直探索下去。 擇一技,終一生,“熬”在其中,樂在其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47 字。

轉載請註明: 文脈頌中華|鐵板“繡娘”——郭墨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