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帶你走進五臺山,瞭解五臺山

由 高會雲 釋出於 休閒

佛教聖地 中國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五臺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作“金五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佛教世界,亦有“五大佛教聖地”:中國的五臺山,尼泊爾的藍毗尼園,印度的鹿野苑、印菩提伽耶和拘屍那。在佛教四大名山與五大聖地中,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和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宋元時期,藏傳佛教傳入五臺山,五臺山遂成了漢地唯一的漢藏佛教聖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雲:“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為五頂(五臺山),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釋迦牟尼在多部佛典中的如是說,將文殊道場的權威地位確認下來,使五臺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據《名山志》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山體渾源高大,氣勢磅礴壯觀,其東臺之峻,南臺之秀,西臺之險,北臺之高,中臺之闊,形式各不相同。臺頂之上,景色奇特瑰麗,各有千秋。康熙皇帝曾說:“東有離嶽火珠,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北有玉澗瓊枝,中峰則有自明之金”,形象地概括了五個臺頂的特色。

五臺山的五個臺頂海拔在3000米左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其中,北臺最高,海拔3061.1米,稱謂華北第一高峰。其餘四臺依次高度為中颱、東臺、西臺,南臺最低,海拔2485米。臺頂高入雲霄,氣候寒冷,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冬冰夏涼。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台山日記》中說:“北臺之下,東臺西,中臺中,南臺北,有塢曰臺灣,之諸臺環列之概也。”說五個臺頂環列包圍的臺懷,發源於中、北兩臺的兩條溪流,自菩薩頂山腳交匯,長流而下100餘公里。臺懷左襟右帶,周圍青山為屏,形成了山環水繞的秀美畫卷。

闢山建寺

五臺山古時也叫紫府山,原為道家神仙方士所居。佛教走進五臺山,相傳是在東漢永平年間。

永平十一年(68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清涼山,興建了大孚靈鷲寺。這座五臺山的開山寺,就是今天的顯通寺,為中國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視為中國闢山建寺的最早的記錄。

魏晉時期,一代高僧道安,輾轉至太行恆山(河北阜平北)建寺弘法,使佛教滲透到五臺山。道安的弟子慧遠(淨土宗初祖),又在原平茹嶽建寺,使五臺山的佛教進一步得到了發展,由道安、慧遠傳入五臺山的佛教,從洛陽方向而來,稱為南傳佛教。

此後北魏太延五年,由敦煌傳入大同,再由白足僧人惠實傳入五臺山的佛教,稱為西傳佛教。

帝王釋家五臺山作為舉世聞名的靈山聖地,得到了歷代帝王的青睞,皇家和佛家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此也促進了五臺山佛教的繁榮。在五臺山,首開大建寺宇之先河的是有雄才大略的魏孝文帝。這位歷史上的改革皇帝,在完成大同“曇曜五窟”後,便馬不停蹄地來到了五臺山,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佛光寺、清涼寺、大孚靈鷲寺並菩薩頂十二院等第一批有影響的寺廟,將五臺山佛教推向了第一個高潮。接下來的北齊帝王高洋,相傳為他的兒子在此興建了壽寧寺,北齊王朝還割八州之稅,這個時期,五臺山寺廟猛增到200餘座。隋唐之際,是五臺山佛教的鼎盛時期。在寺院長大的隋文帝,對佛教有著刻骨銘心的感情。即位後,下詔在五座山峰的臺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在東臺頂能看日出,西臺頂能賞明月,南臺頂能觀山花,北臺頂能望瑞雪。武則天的政權得益於佛教,龍朔三年,命人在五頂各置鐵塔三座。長安二年,又敕幷州刺史重建清涼寺,派德感法師住持並主管全國僧尼,使清涼寺成為唐朝的鎮國道場,全國佛教的首府。緊接著,虔誠奉佛的代宗令不空三藏在五臺山興建了“銅鑄為瓦”的金閣寺,使之成為李豫王朝的鎮國道場。由於唐朝九帝的扶植,五臺山佛教達到了空前興盛,各宗各派競相發展,寺院達到360餘座,形成了世界馳名的佛教聖地,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

宋太宗趙炅,是北宋初年到過五臺山的一位皇帝。他在攻晉陽伐北漢時,兵到五臺山插箭嶺(傳說領上顯現八臂文殊像,遂插箭而回),因有感於是文殊靈境,便下令護持佛地,為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萬尊,詔修了真容、華嚴、壽寧、太平興國寺、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10寺。在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帝王的扶持下,五臺山的佛教平穩發展,全山有寺72座。金朝諸帝把五臺山看做神靈所居,五臺山十二佛剎皆為葺新。金太宗為收買人心,還在天巖村建了巖山寺,金世宗於大定三年敕建了萬歲寺。這一時期,五臺山還興建了佛光寺中有名的文殊殿和延慶寺的大雄寶殿。元朝諸帝在五臺山大興建寺之風,賜田佈施,祈福延祚。當過和尚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佛教輔助王道安定社會的作用十分重視。成祖繼承太祖之道,尤尊喇嘛,招徠番僧朝山弘法,為哈立麻“大寶法王”重修了顯通寺和大白塔。武宗又興建了以銅瓦殿馳名的廣宗寺。萬曆王朝可說是世宗排佛之後,對五臺山佛教扶植有功的一個皇朝,不僅修復了五個臺頂,興建了獅子窩萬壽藏經閣、龍泉寺萬聖閣(下圖),還大修了顯通寺、塔院寺和大白塔,將塔院寺建成一處護國佑民道場,從而將五臺山的佛教再一次推向興盛。期間,由智光、鎮澄等僧人在獅子窩創立了十方淨土禪院,使五臺山又形成了十方廟和子孫廟並存的格局。

清朝,諸帝以懷柔蒙藏,穩定江山為國策,在五臺山大興黃教,對五臺山寺廟進行大格局調整,菩薩頂古剎以皇家建築同等規格進行重葺,大殿全部用黃瓦蓋頂,並設大喇嘛,讓五臺山名僧統理全國番漢事務。並將羅睺寺、壽寧寺、善財洞、七佛寺、湧泉寺、普庵寺等10座青廟改為黃廟,進行重葺。諸帝頻頻朝臺12此,舉辦法會,賞賜錢物,題匾作詩,將藏傳佛教推向了高峰,促進了五臺山佛教的又一次繁榮。

高僧輩出

五臺山佛教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歷代僧人艱辛的努力。千餘年來,湧現出一大批碩德高僧。北魏時就有佛光寺的淨土宗祖師曇鸞,碧山寺的五臺山律宗初祖法聰,清涼寺的華嚴高僧靈辯。隋朝有佛光寺的解脫禪師。唐朝有金閣寺的密教二祖不空三藏,竹林寺的淨土四祖法照,大華嚴寺的華嚴四祖澄觀。五代有菩薩頂的後漢宰相繼顒。宋朝有太平興國寺的睿諫。金代有萬歲寺的法衝。元朝有壽寧寺的膽巴國師,佑國寺的真覺和弘教。明朝有妙德庵的憨山,顯通寺被皇帝封為真正佛子的妙峰,獅子窩有撰寫《清涼山志》的鎮澄,靈鷲庵創作佛樂四十二奏的金碧峰,圓照寺尼泊爾高僧室利沙。清朝有菩薩頂的大喇嘛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鎮海寺的三世章嘉。近代有住錫吉祥寺的能海,在廣宗寺下院普化寺出家的法尊等等。這些僧人佛學建樹頗多,法業累累,在五臺山佛教文化中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清涼真境

五臺山空氣鮮潔,清涼宜人,氣象多樣,有罕見的高山草甸,還有遠古冰緣地貌的自然博物館。五臺山融自然、人文、宗教為一體,更是“天人合一”的清涼真境。早在唐代,五臺山就有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韓國、日本等國僧人慕名瞻禮。中國僧人遍佈於此,足跡更是難以計數。今天的五臺山,香火旺盛,前來朝臺者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