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紅色地標的故事真動聽

  孟春時節,麗水市慶元縣五大堡鄉濛淤村的山頭被盎然的綠意掩蓋,幾株吐豔的杜鵑點綴著這一方紅色故土,映襯著高高挺立的浙江慶元革命老根據地縣紀念碑。

  “咱們的紅軍隊伍,武器雖然差,可是有勇有謀,小小一個後勤運輸隊,就可以和國民黨正規軍幹,而且還打了勝仗……”在村裡的濛淤橋邊,在修葺一新的村文化禮堂裡,在農家房前屋後,濛淤村裡的老人,都樂得向前來旅遊、學習的遊客、學生,講述當年的烽火歲月,舉止之間滿是自豪和崇敬之情。

  狹路相逢智勇者勝

  濛淤村距慶元縣城11公里,是慶元至景寧、福建壽寧必經之地,是慶元縣城進入東部的第一村。

  1934年8月26日,一支由粟裕、劉英帶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壽寧隱蔽進入慶元。經過兩日的長途跋涉,紅軍先遣隊運輸部隊稍稍落後,此時剛剛到達濛淤橋頭。

  來不及反應,運輸隊遇上了兩個欲抄近路趕超紅軍主力的國民黨保安連。面對懸殊的實力,紅軍運輸隊急中生智,向保安隊喊話,“我們是國民黨張某部的。”保安隊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並告訴運輸隊前方有紅軍大部隊,提出讓紅軍運輸隊慢一點,由他們先行追擊。

  狹路相逢智勇者勝。“不能讓主力部隊吃虧,必須趁現在保安隊放鬆警惕時先發制人。”“砰砰砰”槍聲響起,運輸部隊以暗語溝通,對不明情況的敵軍發起突然襲擊,擊斃保安隊的頭領。失去支柱的敵軍瞬間方寸大亂。已過濛淤橋的紅軍主力部隊聽見槍聲隨即返回支援。保安隊被紅軍先遣隊兩頭夾擊潰不成軍,最後棄槍而逃。這場激戰中,紅軍也有2名戰士犧牲,多人受傷。

  此役後,先遣隊繼續掃清沿途堵截的敵軍,並於28日下午一舉佔領慶元縣城。

  發掘歷史有謀者強

  1934年8月30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釋出專題報道《捷報 抗日先遣隊佔領浙江慶元》,以表彰這場意義非凡的戰鬥。

  為紀念濛淤橋上所發生的慘烈戰鬥而建立的濛淤紅色紀念公園,位於村中心地區,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下。公園的標誌性建築物,就是高13.26米的浙江慶元革命老根據地縣紀念碑。碑身刻有慶元革命簡史與紅軍慶元戰役圖,碑頂則雕塑了一名莊重、威武的革命軍人:他高高站立,目光堅毅,象徵著千千萬萬的革命軍人。史料記載,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共有200多名紅軍、100多名游擊隊員及400多名無名烈士長眠於慶元這塊紅色土地。紅色紀念公園,與周邊的濛淤橋戰鬥遺址、紅軍路(應嶺嵐)等融為一體,再次為縣內外遊客提供紅色旅遊、陶冶情操、休閒養生的新景點。

  濛淤紅色紀念公園也是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近年來,許多學生、單位在重大節慶時間,尤其是每年“七一”“八一”,都要組織重走紅軍路活動(穿紅軍服、走紅軍路、講故事、宣誓、吃紅軍飯、訪困難戶、憶紅軍事、傳承講堂),來這裡重溫入黨誓詞,緬懷革命先烈。

  矢志融合奮發者先

  近年來,在紅色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濛淤村還十分注重村莊環境的改善和提升,結合濛淤村紅色文化歷史,在以“紅色濛淤”為主題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利用專案推進中,濛淤村累計拆除舊建築物1000多平方米,完成退耕及村內環境綠化;修復6.5公里長的應嶺嵐古道,重建途中4座亭榭,補植綠化、花木400餘株;修建古碉堡遺址4處……村莊環境面貌明顯改變,基礎設施日漸完善。

  同時,為推動農村經濟蓬勃發展,打好紅綠融合牌,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濛淤村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堅持將紅色文化的傳承作為重要村級文化活動載體,深挖濛淤紅色故事,激發發展活力。先後開展了重走紅軍路、廊橋國際越野賽等豐富活動,鼓勵廣大黨員幹部踴躍參與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帶動藍莓、農家樂、民宿等產業發展。在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利用專案開展後,濛淤民宿接待遊客人數翻倍,群眾經濟收益得到了顯著提升。

  大寶古道民宿老闆吳盛榮就是“紅旅融合”發展的直接受益者,“這些年來,村裡大力挖掘紅色元素,改善村莊環境,發展鄉村旅遊,粗略估算下來民宿一年能夠創收十幾萬元,收益非常可觀。”村民姚遠良正著手將自家空置房屋進行裝修,也準備吃上一口“融合發展飯”。

  濛淤村還積極引進金融資本發展林下經濟,2018年將村集體位於仙山的500畝毛竹林承包出去種植中藥材,目前整個毛竹林種滿了黃精、七葉一枝花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不僅盤活了農村閒置土地,更拓寬了集體經濟發展道路,消除了集體經濟薄弱狀況,“紅+綠”融合發展正在村裡翻開新篇章。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18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個紅色地標的故事真動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