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隨著清朝皇室被遷徙出城外,“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制訂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故宮博物院也正式成立,由於戰亂,錢款不足等原因,之間的清皇室並未曾注意對故宮的保養和維護,以至於多處破損,而管理故宮部門聘請工匠進行修復的時候,學者看到地磚卻發現了一個讓人吃驚的“秘密”,不由得連連搖頭:“朱棣未免心太狠了!
在早期,北京故宮還沒有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對外進行部分開放的時候,就有一個說法是北京故宮內的所有地磚都是“金磚”,雖然“金磚”這個說法名不副實,但也的確體現了北京故宮在人們心中的輝煌大氣之感,而北京故宮的“金磚”也不僅僅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在當時,這些地磚的製作過程的複雜繁瑣,也是人們將地磚叫成金磚的原因之一。當時,在京城附近地區,甚至都流傳著“一兩黃金一兩磚”的說法。
為了修繕地面,專家們當然首先移開了地磚進行研究分析,而這一移動可不得了,專家發現這地磚的下面竟然還有一層,起初他們還以為這剛好是當時建造工人的一個小失誤,可當他們仔細觀察後發現,這地磚的下面,竟然還有整整十五層地磚!原來這十五層地磚,是皇帝為了保護自己和官員們的安全,防止在進行典禮或儀式時,有刺客在太和殿底下挖地道行刺,下令鋪下的。
史書記載,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前後歷時14年。如果大家去過故宮,一定會被故宮的宏偉所震撼,可它背後凝結著無數工匠們的心血。為了讓紫禁城宮殿更為奢華,朱棣命人去四川湖廣等省份尋找珍稀楠木。由於珍稀楠木往往生長在崇山峻嶺中,連道路都沒有,很多人因此丟了性命。
有人說朱棣不習慣南方潮溼的氣候,朱棣為王時在北京。無論哪種說法是正確的,“紫禁城”三個字出現在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朱棣時期的歷史舞臺上。作為明清皇室的辦公場所,故宮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直到1925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這座象徵皇室威嚴的宮殿真正對外開放,改名為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