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以上這些,大家更想看哪一個呢?也歡迎暢所欲言。
小編將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好的內容,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喔,小編給你們比心了喔!
南京紫金山靈谷寺景區的深處,隱藏著一處看上去非常神秘的建築遺蹟,殘垣斷壁間,部分建築構件依然完好,有雙龍戲珠的古碑碑額,有翹首問天的螭龍,還有雕刻細緻入微的雲紋柱頭。
名字中包含“桂林”二字,很多人自然聯想到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其實,“桂林石屋”的“桂林”並非廣西桂林,用的是最直白的含義。此地自古就多桂樹,又被稱為“桂嶺”,桂花樹成林,自是名副其實的“桂林”。
桂林石屋文保碑。
時間回到1931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已有四年之久,宏偉的中山陵主體工程基本竣工。這一年,廣州市政府捐款3萬元用於建造陵園紀念建築。
陵園管理層經過協商,決定用其中1萬元建造紀念亭,也就是“行健亭”,剩下兩萬元用於在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高阜上,建造一別墅,四周遍植桂花,定名“桂林石屋”。
“桂林石屋”就是一棟鄉間別墅。所有者是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在南京城內的如意裡5號有一幢官邸,但他本人常住陵園新村的官邸,桂林石屋是他的避暑別墅,也時常過來居住。
林森
在通往桂林石屋的臺階東側地面上,有一不規則巨石,石面上刻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張人傑)題寫的銘文:“民國二十二年春廣州市政府建 桂林石屋 張人傑題”,記錄了桂林石屋落成的時間。
桂林石屋於1931年春天動工,1933年6月竣工。石屋分為兩層,一層是正屋,一層是地下室。正屋中間隔為陽臺、起居室、餐室、臥室、浴室、客舍、陽光室等七個房間。地下室為廚房及僕人的房間。
張靜江
張靜江題寫的“桂林石屋”
桂林石屋的牆壁大都採用青龍山條石、石板砌成。陽臺上一部分屋面築成水泥平臺,四周圍砌石欄,可以積蓄屋面雨水,供日常飲用,解決缺水問題。屋後還築有虎皮石砌的明溝,以防山洪下瀉。
可惜的是,桂林石屋在抗戰初期被日軍炸燬,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片斷壁頹垣。
桂林石屋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桂林石屋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若干件明代高等級、甚至皇家建築才能用的石刻構件,作為建築材料。這些明代石刻主要分為螭首、望柱和古碑。
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近似於蛟龍。螭首一般用在皇宮宮殿上,兼具排水功能。北京故宮太和殿須彌座臺基的螭首就非常有名。
桂林石屋朝南牆角處遺留3件石螭首,除西端近山牆門窗處的螭首儲存尚好外,其他二件螭首的頭部均殘損。但這三件螭首的尺寸、區域性紋飾,彼此間都有一定差異。
桂林石屋廢墟上的螭首
碑額就是碑帽,多裝飾螭龍等圖案。桂林石屋朝南的東西牆面上各有一塊碑額砌於牆中。
位於西邊的碑額採用高浮雕手法制作。碑額下部居中有方版,方版邊飾雲紋,上有火珠紋,左右龍首位於碑額下部邊緣,龍尾相交於碑額頂部。
這件碑額的另一面位於牆體內側,也就是桂林石屋地下室內,其碑面碑面圖案和前面相同,只碑面中的方版上部陰刻篆字“御”,讓人懷疑這是一塊御碑的碑額。
東邊的碑額,左下部有修補的痕跡,另一面則被土石所覆蓋。採用的也是高浮雕工藝製作,圖案大致上和西碑額相同。
桂林石屋廢墟上的碑額
望柱,也稱欄杆柱,是古代殿宇建築、橋樑欄板和攔板之間的短柱。望柱分柱身和柱頭兩部分。
桂林石屋前面有六根青石質望柱,原有10根,已殘4根,上面透雕五爪雲龍紋,製作較為精細,同樣也是明代文物。這六根望柱與明孝陵現存的望柱,在形態上非常相似。
桂林石屋廢墟上的望柱。
這些螭首、望柱和古碑的使用,可能與林森有一定關係,因為這位並沒有實權的“國府主席”好附庸風雅,蒐羅古玩,雖然他蒐集的古董,有很多其實是夫子廟奸商賣的假貨。
將古建築的建材,用在自己的別墅上,當然對林森的胃口。
接下來問題來了,這些螭首、碑額、望柱來自何方?目前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這些石刻來自明孝陵。可能性不大。首先,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修建的別墅,不大可能會用陵墓之物。而且民國期間是明確強調要保護明孝陵的;其二,據尺寸比較,現明孝陵的望柱要比桂林石屋的小些,雕刻手法也不太一致。
桂林石屋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第二種說法,這些石刻來自明故宮。明故宮在太平天國期間被嚴重毀壞後,包括石刻、城磚在內的很多建築材料被挪到他處使用。桂林石屋明代石刻螭首、碑額、望柱,符合明代皇家建築的風格,和明故宮石刻的石材基本一致,它們是明故宮被毀後遺物的可能性大一些。
總之,桂林石屋的明代螭首、望柱應該來自明代皇家建築,而碑額則可能來自紫金山範圍內某寺廟的御碑,很可能就是靈谷寺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