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稿子的時候,找有關海洋生態現狀、汙染等資料,看到有關太平洋垃圾帶的資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因為海洋環流的關係,全球的海洋垃圾都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垃圾帶。垃圾帶有東和西兩個較為密集的垃圾圈,西面的在日本東南面,東面的在美國跟夏威夷之間。兩個垃圾圈統稱“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大太平洋垃圾帶)。
洋流造成垃圾聚集
大太平洋垃圾帶的東西兩個垃圾圈
其中東面的垃圾圈較大,情況更為嚴重。很多垃圾已經化成微粒沉在水下,密密麻麻地跟海洋融為一體。之前不少國家都有將垃圾扔在深海的習慣,他們認為海洋有一套神秘的系統,能夠將垃圾“消化”掉。海洋或者有這個淨化功能,可是當汙染速度超過淨化速度,海洋是無法消化掉。再加上人工化學合成品不同於生物,是很難很難完全消化掉。
垃圾帶位置(黑色那塊,粗略指出其位置)
東垃圾帶位置,美國與夏威夷之間
垃圾沉在水下更難清理,更容易危害海洋生物
更可怕的是垃圾對生物的威脅和損害。不少烏龜、魚類、哺乳類動物,被垃圾困住,長成畸形,肚子裡塞滿垃圾而死。
被塑膠圈導致生長畸形的烏龜
垃圾帶鳥瞰
攝影師Chris Jordan一開始也不相信汙染到了這個程度,到自己親自去看過,才知道是那麼可怕。一個叫做中途島(The Midway Island)上面的信天翁BB死後的屍體腐爛了,露出肚裡的垃圾(塑膠袋、塑膠瓶蓋等等)。有些信天翁的屍體幾乎都化掉了,那些吃下的塑膠仍然沒有化掉。
"Some of these long-lasting plastics end up in the stomachs of marine birds and animals, and their young, including sea turtles and the Black-footed Albatross. Midway Atoll receives substantial amounts of marine debris from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Of the 1.5 million Laysan Albatrosses that inhabit Midway, nearly all are found to have plastic in their digestive system.Of the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chicks that die, many of them are due to being fed plastic from their parents."
攝影師Chris Jordan在中途島上拍攝信天翁屍體
信天翁
我想象著,如果人類活在這樣一個垃圾帶裡,吞下垃圾,最後被垃圾撐破肚子,會怎樣的情形?我不是激進的環保分子,也沒有什麼理論去說服人。可是我跟黃貓都堅持在生活中儘量做到環保。首先我們堅持儘量少置物的理念,希望在死後不要留太多垃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不願意買太多衣服的原因。
最近碰巧廁所馬桶壞了,老是漏水,所以我們索性關了馬桶的水閥,用洗衣機水等生活廢水來沖廁所。平時儘量存雨水和乾淨的生活廢水來澆花。順手關燈是肯定的了,出遠門也是坐公共交通而不會開車。儘量不買用不到的護膚品和化妝品,都是用完了再去買。
而愛書的我,也儘量不買書而閱讀電子書和借書。我覺得電子書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可以大大減少樹木的砍伐!而且人類攝取知識也不會因為紙書變電子書而減少,我也很願意為電子書支付費用。就我自己所知的,製紙一直是江河汙染的一大殺手。而且印刷所用的油墨也是有毒汙染。因為我在物流行業,知道油墨屬於危險品,處理要很小心的。為什麼發達國家的印刷品都是made in china?人家就是不想砍自己的樹,汙染自己的水。
(關於電子書和紙書哪個汙染大,因為我不是環保專業,我不能說準確,大家可以參看回覆中一位專業人士的意見:"本人在歐洲學環境科學,上學期做過這方面的系統分析模型,表示即使把電子書回收(電子垃圾)的危害計算在內電子書仍然比較環保,當然這是建立在電子書長期使用(我記得使用期限是兩年)不頻繁更新換代的基礎上的。書的主要汙染在於浪費木材和印刷汙染。印刷汙染其實還蠻嚴重的,我也是做了這個分析才知道。不過最後的建議還是已經有電子書的同學儘量用電子書,因為電子書由於其特殊的螢幕設計設計在閱讀過程中的電量消耗是非常少的。我們當時在報告裡也提到了如果能增加公共圖書館建設,也可以成為一種不錯的解決方式"-from Eva.)
因為知道塑膠是汙染的第一殺手,我們開始減少塑膠的消耗。去購物拿環保袋,儘量不買複雜包裝的東西,儘量不買零食(零食的塑膠包裝所耗材料比一般食物要多),飲料是從來不喝。我的飯盒也不用塑膠的,買了幾個玻璃飯盒,雖然貴點,可是想到更健康和環保,就覺得值了。以前我會買那種很大的垃圾袋來裝垃圾,可是現在儘量用掉小垃圾袋。
或者這種生活方式在有些人看來很摳門,可是我們不在乎。儘量少消耗能源、資源、物料和水源是我們的生活理念。我們相信,生活的小小舉動,能夠有積極的影響。雖然很多時候,汙染並不在我們視線範圍內,可是並不代表不存在。好像這個垃圾帶,似乎很遙遠,可是或者其中漂著幾個我們隨意扔掉的垃圾袋。
攝影師Chris Jordan拍攝中途島信天翁屍體的作品。不知道要不要翻牆,但希望大家都能看看:
"http://www.midwayfilm.com/
信天翁
信天翁
信天翁
信天翁
我看了些影片和圖片,海鳥的確能夠吞下很大很長的東西。例如海鷗就能夠吞下一條美式熱狗腸。它們的喉嚨能夠擴張到身子那麼粗大,仰著頭把東西向下吞。更多資料請大家自行發掘。(引用eva的話:"這個問題站在科學的角度上解釋一下,因為信天翁的照片在我們上課的時候用過,也有老師在做相關的分析(歐洲某校,環境科學專業)。首先那些東西不是“跑到”消化道外面了,而是因為肌肉組織比骨頭和羽毛降解速度要快,因此等肌肉降解完之後這些東西才能被看到。至於“塞得滿滿的”,因為其他食物都可以被信天翁消化掉,只有這些塑膠製品沒有能力被消化掉也沒有能力被排出體外(可以聯想一下如果人吞下了較大的玻璃球什麼的為什麼要開刀而不是等著它被自然排出體外,簡單解釋就是胃上面的開口比下面的大),長期累積在胃裡的後果。
如果一定要懷疑是假的我也沒什麼好說的,最後一個例子,我們有個老師經常收到全球各地的樣品請求幫忙分析從鳥胃裡取出的塑膠)。" )
後記:
有爭論,有疑問是好的。可是有疑問之後,如果能夠再去發掘進去就更好了。如果懷疑信天翁能否吞下塑膠,能夠消化掉,大家不妨去找更專業的資料。如果懷疑相片是否真實,希望大家可以找更多資料和證據去證明。可是我懷疑,很多人連文中那個影片都沒看過。只想從我這篇短短的日誌裡獲得全部所有的資訊,是否太懶惰了一點?
在我寫稿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自己對自然和環境瞭解是那麼有限。可是我耐心學習,我知道了澳洲有更為隱秘的食火鳥,而它們數量減少,會導致熱帶雨林的某些植物的滅絕;南極的一個叫做羅斯海的海域,是全球唯一生物鏈還沒有斷裂的海洋,而現今遭到商業捕魚的威脅;美國曾經大量捕獲黑鰭鯊,而鯊魚的減少,導致扇貝的減少,整個沿海扇貝養殖業就破落了……地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生物鏈,不可否認,一環斷了,大自然會重新洗牌分配,有新的秩序。可是一個新的平衡需要上千萬年來達到,人類會不會受影響,不可而知。但如果老是從人類會不會受影響來思考,人大多會想:“不會有影響,人類是最頂端的生物……”人類或者是目前最強大的生物,但不代表不可替代的。
環保不環保,其實是個人的事情,你喜歡,可以選擇環保,你覺得環保無用,你也可以繼續汙染,誰也不能勉強誰。而我們,選擇環保的生活,並不是強迫其他人也做同樣的事情。我熱愛大自然,我喜歡動物和植物,一定程度上,我是愛自然,而想去保護自然。我也不會奢想改變世界什麼的,只想個人努力做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另外還有人說,環保的話,內需怎麼辦?經濟停滯了怎麼辦?咋一看,似乎經濟效益跟環保是有衝突的,可是經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覺環保是能夠跟經濟效益融合一起的。就拿旅遊來說,如果一個森林保養得很好,不但本地,海外遊客也會來,有人來就不可避免有住宿飲食交通等消費;如果森林被砍伐、水源汙染,動物死一半,就算將山圍起來收費,長遠來說,經濟利益也是受損的。
另一個例子是電子資訊化。我的公司最近加入了ISO14001。自從going green之後,工作的內容不變,方式改變了一點。例如我們開始無紙化辦公,減少了80%的紙張使用量(物流行業的用紙量是很厲害的)。之前的牛奶罐用完就扔,現在放在另一個桶回收;關閉了一些沒有人用的辦公室,隨手關燈和關電腦螢幕,儘量減少用電。我不知道中國怎樣,但澳洲有不少公司和個人都在努力朝著環保的方向走。我也不見得經濟有什麼損害,就是換一個方式做事情而已。
特別是我們這些普通人,要推進政策立法、使用環保物料等等宏觀方面的措施,其實很難。有些事情,當然是政府需要做,這方面的努力要繼續,可是同時,也不要老是將責任推到政府、工業界身上,首先自己在日常生活做起比較實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就行了,不是麼?
經不少友鄰推薦,這部紀錄片值得一看:《塑膠成癮》 (Addicted To Plastic)
TED有個影片是查爾斯·摩爾的塑膠充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