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甘肅西北部的祁連山與北山之間,東至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寬達數十里到上百里,東西長達上千裡。平原沃土,滋養一代代人。從小範圍而言,河西走廊所處的地理條件,本身就比較優越。在河西走廊的北部,由龍首山、馬鬃山、合黎山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這個天然屏障海拔最高可達三千六百米,平均海拔也有一千五百米到兩千五百米之間。這道屏障可以保證河西走廊不會受到蒙古高原寒風的侵襲,同時避免旁邊巴丹吉沙漠的肆虐。
如果說河西走廊北部的山脈為它提供了保障,那南部八百餘里的祁連山脈,則為它提供了充足的資源。
當春夏之際,東南風與祁連山相遇時,會帶來大量雨雪。海拔四千米的位置,終年積雪,每逢夏季雪水融化時,都會帶來大量水資源。整個祁連山成了河西走廊的高山水庫。
這種地理條件,不僅適合放牧,也適合耕種。如果回到匈奴時期,可以看到河西走廊牛羊放牧的景象。到了漢朝佔領河西走廊後,當地開始修建水利,開墾農業,又是另一番景象。
可以這麼說,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環境,對它的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漢朝為了防止匈奴人再度入侵,遷徙了大量人口前往河西走廊定居。
同時又在河西走廊駐紮了大量士兵,修建軍事防禦攻略,設定郡縣,修建交通道路。這些做法可以有效保證漢朝對河西走廊的實際控制。
不過,漢朝做這些事情,其實有更深的戰略意義。這要從河西走廊更大範圍的地理位置來考慮。從整個大陸的位置看,河西走廊是連通中國與歐洲的主要連線站點。
如果沒有將河西走廊納入管轄中,中原王朝跟西域的交往就會收到阻扼,反之則是興盛的貿易往來,陸上絲綢之路也是由此而生。
所以,當漢武帝想要跟西域往來時,拿下河西走廊就是必然。河西走廊不僅地理位置特殊,宜居的環境,豐富的資源,也可以滿足軍隊、商人、平民的日常生活。
這是從對外角度看,如果以國防軍事而言,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同樣不可或缺。對於古代中國而言,即便是槍炮出現在戰場後,騎兵仍是戰場最有殺傷力的兵種。
河西走廊豐沃的水草,廣闊的平原,絕對是餵養馬匹,訓練騎兵的好地方。這樣的地方,放在自己手上是利刃,交到敵人手中就是巨大的威脅。
在古代中國,整個國防戰略防禦上,主要集中在陸地,且以北方威脅最大。河西走廊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就是一塊可以提供大量資源的天然屏障。
河西走廊自身的地理情況,本身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情況。如果把握得好,對中原王朝的邊塞防禦是一個很大的助力。
而且,將戰線推得足夠遠,對於後方而言,肯定是一個更有利的情況。如果戰線在河西走廊更北端,整個河西走廊也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後勤資源保障庫房。
因為長期經歷征戰,當地人在過去也形成尚武悍勇的戰鬥作風。如果河西走廊的支援,中原王朝的軍隊,戰鬥力都會提升一截。河西走廊既有豐富的資源,又有足夠的武力保障。
很長一度時間內,這裡也成為中原士人躲避戰亂災荒的桃花源。在中國歷史上,戰亂災荒的情況並不罕見。災難當中,人人平等,誰也無法躲過。它不僅對民眾打擊很大,對文化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很多文化都在災難中失傳。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因為較為安全的環境,讓很多有學問的人都逃難到這裡,並在當地繼續傳播文化。所以,河西走廊在古代中國,實際上還提供了一個保護文化傳承的作用。
典型的代表是莫高窟。這個石窟最早開建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當時中國也是陷入一個大分裂階段。一些流落到河西走廊的僧人看到此地後,就開始修建石窟,併為後世繼承,陸續開建,形成這樣一箇中華文化的瑰寶。
還有一個代表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涼。這個王朝雖然是匈奴人建立的,但它的開國君王對中原文化十分仰慕。
他不僅自己讀書,還請那些學者士人給太子教書,給他們極高的待遇,讓他們在當地興辦教育,提倡文教。
當時的闞駟遜、張湛、所敞、陰興、宋欽、趙柔、程駿、程弘等文化名家,都在河西走廊繼續傳播文化,讓文化的種子繼續在當地紮根發芽。
北涼也一度成為河西走廊的諸多政權中,發展最快的一個。雖然最後北涼被北魏吞併,但這些文化卻保留下來,流入北魏,融入隋唐,歸於中華文化中。這些都是河西走廊對於古代中國的意義。
其實,從河西走廊對古代中國的意義中,我們不難看出,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知識,絕對離不開地理。想要了解地理知識,地球儀必不可少。跟平面地圖相比,地球儀可以帶給我們更直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