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第一村——新疆白哈巴,美得不輸北歐
來源:Feekr旅行
在祖國的最西北,有一個靜謐的童話村莊——新疆白哈巴村。
提起新疆的村落,許多人第一個想起的便是“神的自留地”——禾木村,卻不知,原來還有一個更小眾和寧靜的白哈巴村。
它是“西北第一村”,位於祖國雄雞版圖的尾巴尖上,與哈薩克僅隔著一條河,春夏之交水草豐美的時候,哈薩克的牧民還會跨越河谷來放牧。
村外,就像新疆作家李娟筆下的圖畫:
“上面是天,深藍明淨;下面是草場,一碧萬頃。森林在右邊浩蕩,群山在左邊起伏。身邊河流淙淙,奔淌不息。前面是山谷的盡頭,後面是山谷的另一個盡頭。”
村內,生活著一個世代以放牧、遊獵為生的古老民族——圖瓦人,他們用原木壘起外形獨特的“木楞屋”,並在屋外圍上了一圈又一圈的柵欄。
但白哈巴村的秋色,真的美得像仙境一般,阿爾泰山的皚皚雪色,到白樺樹的金黃,還剩些淺綠的草地,交織成了一幅別緻的油畫。
整個村子很小,逛完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它也很偏僻,沒有太多遊客和商業店鋪,如果不是特地尋來,很容易就會錯過。
也正是如此,至今,白哈巴村依舊生活著古樸的村民和成群悠閒的牛羊。
它多適合放下一切的煩擾,在深秋之際,安靜地住上幾天,找回從前那種質樸的生活本色。
隱秘的雲中部落
不該被遺忘的圖瓦過往
圖瓦人,一個漸漸被人們遺忘的民族,現在中國境內僅遺留不到3000人,聚集在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納斯村三個地方。
而白哈巴村,是其中儲存圖瓦人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
相傳,成吉思汗部隊西征的時候,經過阿爾泰山中麓,其中一部分士兵和家眷,被這裡豐美的水草和宜人的氣候所吸引,便留了下來,世世代代繁衍至今。
也許,這只是一個帶有些浪漫色彩的傳說,圖瓦人的來源依舊是個值得探尋的謎。
熱情又善良的圖瓦人,非常樂於招待遠道而來的賓客,還沒走近,便會朝你揚起大大的笑容。
進入圖瓦人的屋子,主人會給你端上自制的酸奶、奶酒、油餅等等。
吃的食品你可以隨便挑,但奶茶卻是必須要喝的,而且必須喝兩杯(吉祥如意的含義)。
幾杯奶酒下肚,爽朗的圖瓦人或許會唱起草原上流傳下來的圖瓦民謠。
他們極擅長“呼麥”,利用喉頭的壓力產生不同頻率的泛音,再透過歌曲配詞、口哨等方式,使聽者感受出不同的自然圖景。
圖瓦人獨有的樂器“楚吾爾”,是用植物莖稈製作而成,管壁上只有三個洞,吹出的曲調,卻深邃而蒼涼。
白哈巴村的秋天
是可以治癒心靈的童話世界
清晨,太陽從阿爾泰的雪峰上露頭,陽光掃過金黃的白樺樹林,又灑向錯落有致的村莊小屋。
裊裊炊煙自屋頂升起,與繚繞山間的晨霧一點點交融,給整座村莊都蒙了一層童話般的色彩。
漸漸,白哈巴村的牧民們,將自家的牛馬從柵欄裡趕出來,趕向村外的山林,噠噠的馬蹄聲,終於將這座村莊從童話世界中喚醒。
走在白哈巴村的小道上,秋日的暖陽灑在身上,吹來的風裡,滿是樹林、溪流和枯草的氣息,輕易便能捕獲到一幅寧靜的田園畫卷。
村子裡,都是清一色的“木楞房”,要是路過某一間新建的房屋,你還能嗅到淡淡的木頭清香。
尖尖的屋頂是為了防止積雪壓塌,外面圍著一圈圈柵欄則是方便圈養動物,遇見這樣絕美的鄉間畫面,從來,都不需要遠赴北歐。
走到山坡上,再回望白哈巴村,它就這麼靜靜地依偎在阿爾泰山腳下,與塵世的喧囂隔離開來。
入夜的白哈巴,沒有聒噪的音樂和燈紅酒綠,一切又迴歸了靜悄悄的模樣。你只需走出屋外,便能邂逅漫天閃爍的銀河。
只需要一場雪
它便能從色彩天堂變成白色王國
白哈巴村的秋色是極美的,可它的冬天,也同樣使人流連忘返。
下過一場大雪後,自然把所有斑斕的色彩都收回了,目光所及之處,灰黑色的木牆,白茫茫的草地和屋頂,這是與秋日完全不同的水墨畫感。
在厚厚的雪層上行走,咔嚓,咔嚓,清脆的聲音不時縈繞耳邊,紛紛灑灑的雪,從樹梢的間隙中散落下來,輕柔地飄到臉上。
連白哈巴村的動物,也變得可可愛愛起來,身上黑白不一的毛色,和身後的雪景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如果你冬天到白哈巴村,還能感受到圖瓦人的春節氣氛。
因為冬季太過漫長,這裡的人們早早就開始籌劃活動,賽馬、摔跤、滑雪、射箭等等,以熱熱鬧鬧的方式來驅散冬天的寒冷。
坐上圖瓦人自制的馬皮滑雪板,肆意地穿梭在茫茫林海,一路馬蹄,一路嘶鳴,一路盛景,一路快樂。
相比禾木,白哈巴村的知名度低上一些,也更多幾分自然和古樸,其如畫的秋景也並不遜色,它就像一個被遺落的仙境,只等待著那些願意沉下心來探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