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IC
解敏/文
上週,我的朋友小王去浙江玩了幾天。出門前他特地做了一次核酸,但到了杭州,一下火車,還是被要求再做一次。上海到杭州,高鐵只要45分鐘,從他下車、掃碼登記、做核酸、拿到通行核驗小紙片卻用了1個多小時。此後在浙江省內多個旅遊景點,對核酸報告的認可標準也不盡相同。在臺州景區,來自上海的檢測報告可以暢通無阻。而到了雁蕩山卻被要求離開上海滿三天才能進景區。小王不禁發出一聲長嘆,說好的“互認”何時才能真正實現?
核酸檢測是築牢防疫屏障的關鍵手段,也是公眾出行的重要依據。目前,部分地區對核酸檢測結果依舊十分謹慎,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對其他地區的結果不認可。這種“從嚴”做核酸的要求既增加了重複檢測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嚴重影響了公眾正常流動和出行的便捷度, 無形中也在為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發展“添堵”。
7月2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釋出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推動核酸檢測結果全國互認。此舉是為了提高防疫效率,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有序出行。嚴禁以本地健康碼未能查詢為由,拒絕通行、拒絕群眾進入公共場所和乘坐交通工具,不得要求群眾重複進行核酸檢測,減少不必要的消耗,提升生活生產效率。
通知一出,很快一些地區就已經先行先試了起來。8月1日,上海“隨申辦”移動端新增上線了“長三角核酸查詢”功能和“隨申碼核酸資訊關聯”服務,可查詢使用者近14天內在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區域核酸檢測資料記錄。在開通關聯服務的次日,可透過 “場所碼”“數字哨兵”掃碼核驗使用者在長三角區域最近一次核酸檢測結果。北京“健康寶”上也可以查詢外省市核酸檢測結果並上傳。此外,廣東、安徽多地也有了響應措施。
檢測結果互認的背後需要的是海量資料的互聯互通,同時要具備完善的技術支撐。核酸檢測關乎精準防疫成效,地域之間資料資訊壁壘一旦開啟,勢必將對核酸檢測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檢測人員和核驗人員要提高責任意識,確保結果上傳的及時性,更要加大檢測質量監管力度,最大限度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或許有人要說,不就是多做一次核酸嗎?畢竟現在已經比之前好多了,低風險地區不再需要異地隔離。但隨著各地防疫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不斷提升。疫情防控和便利出行並非不可兼顧。眼下,正值暑期消費旺季,在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的大背景下,實現核酸檢測結果互認是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一件“關鍵小事”。對於提升防疫的科學性、精準性有著積極意義。
各地需要互認的不僅僅只有核酸檢測結果,健康碼、疫苗接種記錄、場所碼的統一等也亟待最佳化。唯有將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每一件“關鍵小事”編織成網,構建起一座集約高效的全國資料庫,才能真正做到與民為便,助力疫情防控實現“全國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