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石窟三位專家講解,這待遇沒誰了,有趣還發現最早的揹包客
我自從2016年開始來劍川,前前後後來了十多次,也寫了100多篇劍川的文章,很多人甚至說我比“很多劍川人還熟悉劍川”,但有一個地方我沒有去過,就是石鐘山石窟。對此很多人不理解,而我似乎也對自己不理解了。石鐘山石窟是最早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劍川景點裡“最亮的崽”,我竟然沒有去過。其實第一次來劍川就到過石寶山景區(石鐘山石窟就在裡面),到過寶相寺,也到過裡面的石龍村,但石窟卻讓我錯過了。後來再來劍川,關注點不在這裡,也就沒有去,但一直有人提醒我,“該去石窟看看”,直到去年,宣傳部蘇金泉對我說,最好約段老師一起去,他是研究白族文化的專家,博士學歷,可以給我講解。這次到劍川第一時間就見到段鵬老師,同他約定一同去看石窟。8月3日段老師來接我,我們一同搭乘劍川石鐘山石窟文物保管所的車,直接來到了石鐘山石窟。我們先幫他們把蔬菜搬到下面的伙房,研究所有十餘位工作人員,他們半個月回家休息一次,而一個星期進城買一次菜,山裡工作還是很辛苦的。研究所的房子都是清代建築,原是寺廟,房子有些老舊,正在維修。在研究所喝茶時看到了牆上掛的金庸先生題字,他1998年到過這裡。其實石鐘山石窟雖然在雲南劍川的深山密林裡,還是有很多名人到過的,最早的就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他對這裡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很感興趣,在《遊石寶山記》裡寫道∶“石面有紋如龍鱗。”看看這圖,這裡很多石頭都是這樣的,徐霞客一定看過,是不是很漂亮和不可思議,會讓人想起佛祖的髮髻。資料上說劍川石鐘山石窟創於晚唐,經歷五代至南宋,共延續300多年。迄今為止,共發現16窟佛像。其中:大小雕像139軀、石獸2只、巖畫3處、造像題記5則,其它題記40則、碑碣5品。這些石窟造像分佈在石鍾寺、獅子關、沙登箐三個片區。這次我們看了石鍾寺和沙登箐兩個片區,而圖中這獅子關在另外山上,沒有過去。段鵬老師是我認識好幾年的朋友,他是專門研究白族民俗學的學者。他經常來這裡,對這裡熟悉,也對研究所的人員很熟悉,所以除了他給我講解,又邀請了研究所的楊金亮、吳蘊鑫兩位老師。而我享受的三位專家級別的石鐘山石窟講解,估計沒有幾個人能享受到了。段老師先給我講了石鍾寺一號窟。第一窟主要講南詔第六代國王的議政圖,端坐者乃南詔第六代國王異牟尋,他是南詔國曆史上最英明、最有遠見的君主,他繼位後修復了同唐朝緊張了四十年的關係,吸收中原先進文化,促進西南民族團結,他在位的29年,是南詔國最好的時期,這些雕刻人像除了國王,還有大臣、侍者,衣冠楚楚,栩栩如生,再現了當年政通人和的情景。在一號窟的右側,有一幅人物淺浮雕,似一個揹包快速行走的人,長相很像西域人士,喜慶動感也很強,段老師開玩笑說“這就是一千多年的揹包客啊”,我在寫這篇文章時仔細研究,覺得他應該是公差人物,似信使或“快遞員”,哈哈。第二號窟要往上走一下,這個石窟段老師請來了石鐘山石窟研究所的楊金亮老師給我講解。這一窟主要表現南詔國第五代國王閣羅鳳出巡,他在位30年,是南詔國最英雄的人物,在位期間完成南詔的統一,並兩次打敗了唐朝的征討(其實當年的天寶戰爭,並不是南詔想背叛唐朝,而是有很多的苦衷,不得已而為之)。這組浮雕,把南詔國宮殿的富麗堂皇,將軍們的高大和威武,完美表現出來。看過這兩組石窟,感觸良多,我在國內看過了很多石刻,但這裡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種,一是儲存的完好,基本人物形象都是完整的,歷經千年而沒有損害,這是非常難得的,另外就是其他地方的石刻基本都是宗教內容,而這裡卻完好的雕刻和儲存了當年“南詔盛世”以及南詔國政通人和,對宗教與文化的尊重,而雕刻藝術也絕對是一流的。接下來的第三窟到第八窟,段老師邀請石窟研究所吳蘊鑫老師給我講解,結果吸引了很多的遊客,這種專業的講解使我理清了石鐘山石窟的佛教特色,也知道了石鐘山石窟的開鑿年代,上迄南詔(唐),下至大理國(宋),這段時間,南詔大理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石鐘山石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最早的石窟,它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都是非常高的。第三號窟是地藏王菩薩,第四號窟是華嚴三聖,都是唐朝時代刻鑿的,具有鮮明的明代佛像特點,人物形象豐滿,而所有的服飾都是飄逸,似有徐徐陣風吹來。第七號窟是甘露觀音,這一尊雕像堪稱唯美,觀音的形象豐滿而慈祥,這尊雕像也是這裡最大的塑像,它的形成要晚一些,吳老師說可能是宋代早期雕刻的。甘露觀音像胸口有一個洞,有人說是“剖腹觀音”,把心掏給你看,其實不然,觀音胸口之洞原來是藏寶洞,開鑿時裝有七寶、經書等,後來被人盜取,只留下一個空洞了,這尊像側看也很美,而且面目較平,正面看立體感有很強的,所以這尊像雕刻的是美輪美奐,堪稱瑰寶。第八號窟是少見的女性崇拜,雕刻的女性生殖器,白族人稱之為‘阿央白’。它的雕刻要晚一些,但過去卻很受崇拜,主要是成為了婦女為求子嗣而膜拜的物件,據說青年男女結婚都要來參拜,以求儘早得子,這裡就不發圖和多說了。吳老師說這雕刻其實是一種母系社會的遺蹟,在中國難得一見,也說明在白族的歷史上,婦女地位一直很高,廣泛受到尊重。看完了石鍾寺,我和段老師沿著下山的小路往沙登箐方向走,這裡還有兩處較大規模的雕像,有將軍,也有佛祖,都是同時期雕刻的。這一段路完全是下山,落差差不多有500米,一路風光非常好,很多的奇林怪石,不斷有驚奇的發現。而對面望得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沙溪古鎮了。這一路很少有人,有處斷橋甚至成了這個樣子,看著險其實只是木板出現裂縫,倒也無妨。最後走到沙登箐村邊,有朋友開車來接了。石鐘山石窟有三處,今天看了兩個,總的感覺是它的歷史價值與文獻價值較大,另外就是保護的比較好,損壞不大,這在國內石窟中是比較少見的,特別是兩窟南詔國議政與出巡,記錄了當時的政治文化,這是非常罕見的石刻歷史資料。終於明白在1964年3月4日,石鐘山石窟為什麼能第一批就被確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了。這點看,它就是中國的頂級歷史文物遺址之一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8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