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傢俱“包鑲”是工藝,“貼皮”卻是造假,如何辨別?

由 万俟傲白 釋出於 休閒

奸商不分國界,由於紅木傢俱利潤巨大,買到貼皮冒充實木傢俱然後維權的消費者不在少數。現在甚至出現了貼皮大板,坑害了不少紅木商人。

越南市場上露出馬腳的紅酸枝貼皮大板

原為全包圍貼皮

表層和底部都是由一塊薄薄的真料板細心地貼上摭蓋起來,前後左右都是如此,但包裹在裡面的卻不是紅木而是雜木或者其它木料,有的甚至是水泥板塊……

這些賣家還會在這些木頭上作一些偽裝,並且大多是把買家帶到昏暗的倉庫裡驗貨同時會用各種方法讓驗貨的時間非常倉促,讓買家無法認真查驗。

對於紅木原材的貼皮只要有心提防,認真細看總會看出一些端倪,並且原木市場還可以動刀動斧的驗成色,留心查驗的話不至於中招。因此,上當受騙往往是因為落到了奸商布的“局”裡了,而不是因為存在驗貨技術上的問題。

對於“紅木包覆傢俱”的這一界定,紅木行業國家標準是什麼?

在《紅木傢俱通用技術條件》中,有這樣一條名詞解釋。“紅木包覆傢俱:採用優質天然實木鋸材為基材,外表包覆深色名貴硬木薄板(厚度不小於6mm)加工製成的傢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後面又追加了這樣一條註解。“注:硬木包覆加工工藝源自清朝年間,不同於當今微薄木覆(飾)面工藝。”

清中期 紫檀鑲銅包角炕幾

從內容解釋上,即可斷定“紅木包覆傢俱”就是我們常說的“包鑲”傢俱,只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稱呼方法。而後面的註解裡,“微薄木覆(飾)面工藝” 指的則是常常與包鑲傢俱混淆的貼皮傢俱,兩者是兩個完全不能等同的概念。

那麼,包鑲傢俱與貼皮傢俱之間的分割點,同樣可在上面的解釋中找到答案。外表包覆深色名貴硬木薄板,其厚度不小於6mm,凡滿足這一條件的,即是包鑲傢俱,而非貼皮傢俱。

同時,不容忽略的一點是,只有當商家在質量明示卡上註明“XXX包覆傢俱”時,才是合法的商業行為。如果把包鑲傢俱當作“全XXX傢俱”或者“XXX傢俱”出售,便構成了商業欺詐,需承擔法律責任。

何為貼皮傢俱?

貼皮傢俱的製作方法是將較珍貴、美觀的木材用熱水浸泡軟化後,用大型木工機械將其旋切或刨切成1毫米左右厚的薄型木板,即所謂的“皮子”,再按木紋走向拼成各種圖案,貼於家具表面,俗稱“貼皮子”。

清早期 紫檀包鑲屏風底座

何為包鑲傢俱?

包鑲的工藝自清朝便已有之,它的誕生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不乏優點。

首先,包鑲傢俱能節省大量的珍貴木料。尤其是在國力衰退的晚清,對名貴木材的進口已經力不從心,在普通的木材外面包覆名貴木材對維護統治者的“面子”來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清末的傳世傢俱裡有為數不少的包鑲傢俱,原因就在這裡。

其次,包鑲傢俱堅實穩固。珍貴的硬木材質,在北方乾燥的氣候條件下,極易開裂變形。試驗證明,用鬆軟的楠木、松木做胎骨,外表再包覆珍貴硬質木材,只要環境不是過度潮溼,製成的傢俱會十分堅固耐用。

再次,便攜。眾所周知,硬木密度大,較沉重,不利於搬運,而用楠木、榆木等輕軟的木材做胎骨,上面再包覆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既輕便易攜,又不失華貴。據清宮檔案載,皇家的車船轎輦等交通器具常用此法。

包鑲的手法在清中後期的傢俱製作中尤為常見,從清代工程文獻屢有記載和大量運用於宮廷的情況可見,包鑲並非一種低劣的作偽工藝,反而是一種傢俱藝術發展至清代的必然現象。

其一,清代中後期,國內優質的紅木用材數量銳減,甚至清中期以後用黃花梨做包鑲的傢俱也變得極為罕見。

其二,國力日趨衰退,無力大量進口紫檀等名貴木材,這種情況下,包鑲無疑是一種節省木材的有效方法。

其三,中西方文化交流,受到西洋古建築“土胎貼石材”的裝飾傳統和覆面傢俱裝飾手法的影響,清宮廷的裝修風格和傢俱都出現了很多變化。

清朝的包鑲技術所使用的粘接材料是“大鰾”(魚鰾膠或豬膘膠),從傳世的一些包鑲傢俱看,很多仍十分牢固精細,有的介面細如毫髮,甚難察覺。而包鑲更有不容忽視的裝飾功能,一些清代傢俱上的“格角貼”、“騎縫貼”、“委角貼”、掛漆以及包銅套腳工藝都隸屬於包鑲工藝。

包鑲傢俱與貼皮傢俱的區別概括如下:

一、包鑲是一種始於清代的傢俱藝術手法,是一種美的藝術。而“貼皮”是一種現代傢俱的造假手段,它經常被包裝成“全XXX傢俱”進行出售,是一種商業語境中的違法行為。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故不可相提並論。

二、傳統的包鑲傢俱使用魚鰾膠粘接,而貼皮傢俱往往使用工業膠水。

三、包鑲傢俱的條件是包覆的名貴木材不少於6mm,倘若少於6mm就有貼皮傢俱的嫌疑。

買好紅木,就找我們

材質保真,10年經營,值得信賴

五招識別貼皮傢俱:

識別貼皮傢俱,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貼皮傢俱的特點。

第一招:看顏色與紋理

眾所周知,由於同一塊厚木板需按照同一規格厚度或不同規格厚度進行切割,每一塊板材的正反紋理會有所差異,且弦切與徑切所獲得的花紋效果也不一樣,很少或者不可能正反兩面的紋理和顏色完全一致。如果傢俱出現正反面花紋、顏色完全一致的情況,則需要仔細甄別。

一些大型傢俱是貼皮的主要使用物件。一般情況下,一件床或者長案的大邊厚度要在5cm以上,加工成成品料之前,一般會留有一定的加工餘量,故正反兩面的紋理和顏色應該是有所差別的。但如果差別過大,甚至基本特徵毫無關聯,則也值得懷疑。購買傢俱時,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部位,大櫃側板、面心板、膛板、抽屜板等用料較薄的部分。

第二招:聞味道

為傢俱貼皮,必然要用到膠。上面提到,傳統的包鑲傢俱使用的是大鰾。之所以用大鰾,是因為傢俱包鑲時容易起泡出皺,用大鰾方便把其中的空氣排出,用烙鐵一熨就十分平坦,而很多化工膠都做不到這一點。辨認大鰾的方法是用手使勁摩擦傢俱的表面,摩熱後,聞起來有一股酸腥味。倘若用的不是大鰾而是化工膠水,用此方法可聞到的化學制品的氣味。對於上漆傢俱,這一方法顯然不再奏效,但可在傢俱反面或內裡面進行試驗,因為這些地方絕大部分傢俱是不上漆的。

第三招:觀察部件轉接接縫和榫卯介面處

由於貼皮工藝的侷限性,傢俱的榫卯處不可能進行貼皮處理。如明式曲尺羅漢床,三面圍子與床體的連線處可進行拆卸,如果連線處木材內外的顏色不一致,則一定是貼皮傢俱無疑。

此外,在傢俱部件的轉折處,用肉眼也可以觀察到接縫,如果花紋整體流轉自然,沒有突然斷開,則為一木連做。如果花紋斷開,則或為木材拼接或採用了貼皮工藝。

磨損的貼皮

第四招:聽聲音

紅木貼皮傢俱,包覆其中的一般都不是名貴木材,其木材密度低於貼皮部分的表面材,由於密度不同,在敲擊時貼皮傢俱與正常傢俱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正常的紅木傢俱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回聲,有如鐘磬不拖泥帶水,尤其是面心板等部位,而貼皮傢俱發聲沉悶,拖沓含混。但聽聲音辨別貼皮傢俱這一招,需長期的經驗積累,要反覆實踐,多多練習才可。

第五招:掂手感

對於中小型傢俱,可手提傢俱感知傢俱的重量,過輕或者過重都值得懷疑。曾有這樣的案例:一些造假者在床的四條腿子中放置鐵塊等重物以增加傢俱的整體重量,遇到這種情況,可隨身攜帶一塊吸鐵石,在用料厚重的部位試探,如果有吸附力,則要當心。

對於大型傢俱,可用手感知傢俱表面溫度的變化,這也是辨認木材密度的一種方法。密度較大的木材,在觸控的一剎那手感較涼,而密度較小的木材手感的溫度也就相對較高。

除了上述五招,還要了解一點,貼皮傢俱不能燙蠟,因為燙蠟會使“皮子”起泡。所以貼皮傢俱只能打蠟或者擦一層薄薄的核桃油,再或者直接上漆。前面舉的那個例子中,陳姓消費者是透過傢俱開裂這一契機發現的貼皮問題。而傢俱開裂在北方地區很常見,貼皮傢俱更是易在開裂的情況下暴露原形。

倘若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貼皮傢俱的問題,那麼,怎樣維權就顯得非常重要。

廠家最好是按照最新出臺的《紅木傢俱通用技術條件》擬定合同,尤其是產品用材一定要書寫規範,是否是包覆傢俱應予以註明。這不但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對廠家而言更是一種誠信經營的商業道德。從長遠看,製假販假於人於己都毫無益處,任何缺乏道德的商業行為,必有為此買單的一天!

你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給別人看看,別人都會感謝你的。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人知道吧!

新增關注瞭解

閒做做中國的原創珠藝小物件

聯營品牌:15大系列,近2000款產品,6大體系保障

仙作 專家顧問團

周京南 / 故宮博物院明清傢俱專家

濮安國 / 著名明清傢俱專家和工藝美術學者

張輝 / 明清傢俱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