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鼓樓:萬里長城第一樓
代縣,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據說,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代縣古城也被稱為代州古城,它是中國古代北境著名的邊塞重地和軍事重鎮,是南北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歷為州、郡、道行政治所和軍政治所。放眼望去,代州築城佈局主要以“背山面水、四方為城”防禦為主。東南西北開四門,時代浪潮前進中,代州古城也逐步從防禦鎮守角色轉變為邊境貿易重要的一站。
11月19日,重走晉商萬里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代縣,行走於代州古城,訪國家級文物寶藏,更穿梭在光陰裡覓晉商足跡。
“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的大菩薩。”直至今日,人們都會盛傳這樣一句話。代州鼓樓,又稱為“邊靖樓”,它地處代縣縣城中央鐘樓街上,被世人稱為“萬里長城第一樓”,整座樓為磚木結構,樑架巧思,建造雄偉壯觀。
登樓可北望雁門,南俯淳陀。邊靖樓整體由磚砌的券洞臺基和三層四簷山頂樓樓身兩部分構成,抬頭可見懸掛的亞洲第一匾“聲聞四達”,邊靖樓北面則懸掛著“威震三關”四個大字,在它的下方則有我國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所書“萬里長城第一樓”的匾額。邊靖樓南向樓前建有牌坊,上書“天朝良弼”。這些匾額大有內涵,與忠烈守關楊家將不可分。那時候,邊靖樓主要是眺望遠處所用,古長城上每隔五里都會設有一個烽火臺,負責傳遞資訊,守衛北邊,使之安寧。當時,還產生了一個詞語“秋防”,主要是秋天農耕收莊稼時,防範關外少數民族入侵而設。除了鎮守邊關之外,邊靖樓還是守關將士們詩酒茶重要的文化場所,在這裡,邀明月、談國事、聊故鄉,將思緒全部寄託在鼓樓之上。
過去,惡劣的自然氣候,匱乏的物質條件,許多代州人都選擇了外出經商,他們更是以塞外經商、邊疆行商而聞名。張家口、歸化、包頭、庫倫、多倫、海拉爾等處都有代縣商人,其中,包頭城更是隨處可見代縣人。當時,代縣人以拉駱駝謀生,後又以駱駝隊載運茶葉、綢緞、布匹等,與牧民進行以物易物交換皮毛、耕地、牲口等,再進而轉銷。如今,代縣商人仍舊遠聞天下,雖做大不多,但也頗為富足,以代州黃酒、代州油坊等為主打。
在邊靖樓內,一座晉商經商的雕塑吸引了記者們的眼光。雕塑裡的人物,是清代晉北的鉅商,名叫王廷相,數百年的老字號“大盛魁”的大掌櫃之一。
說起“大盛魁”,便不得不提及晉商聞名一時的王相卿。王相卿是晉中太谷人,人稱“王二疤子”。清康熙年,他與晉中祁縣人張傑、史大學一起,將生意越做越大,他們創立的字號“吉盛堂”等也最終統一更名為此後威震中蒙俄的大商號之一“大盛魁”。據邊靖樓內的史料牌匾記載,王廷相生於清嘉慶十九年,在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大盛魁”任大掌櫃,“經商有方、生財有道”,將生意做遍了大半個中國,並做到了外蒙(今蒙古)、俄羅斯等國家。牌匾上記述,“聞名於俄蒙……代州城內的日昇當、日昇昌、日昇永等字號,都是王廷相的支號”。但隨同採訪團的晉商專家、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指出,按照晉商的傳統,王廷相既為“大盛魁”大掌櫃,便不可能兼任其他字號、特別是盛極一時的平遙票號“日昇昌”等的掌櫃。他不可能是“日昇當、日昇昌、日昇永”等字號的掌櫃,更不可能是這些字號的東家。因此,這裡明顯的是後人記述他的生平時,有了誤讀或者刻意誇大。退 一步說,即便王廷相後來真的為“日昇當、日昇昌、日昇永”等字號的掌櫃,也是必須在辭去“大盛魁”的一切職務時,方能實現。因此,關於這塊記載尚需斟酌,有待考證。
山西晚報記者 孫佳森 任俊兵
(責編: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