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其全部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展開。但“道可道非常道”裡面包含著不同含義的“道”,通常的注家認為,老子的“道”有“常道”和“非常道”兩種,“常道”即是有名有相的道,“非常道”是指無名無相能生萬物的道。
這種註解,顯然不足以涵蓋老子所言之“道”的廣大精微,以及它的整體性、普遍性、?共同性特質。
整部《道德經》,“道”的主線是“可以為天地母”的“道”,但同時,老子在不斷闡述“道”的運動變化的法則、規律。但還有的地方,借“德”以闡道,特指一種準則或典範。因此,老子所言之“道”,既是形而上之天地母,又是有跡可循的運動變化規律,還是人生修養準則。
作為天地母的“道”體是虛無的,它的形態“寂兮廖兮”,它的名稱叫“夷希微”,它的執行“周行不殆”
虛無,是“道”的存在方式,虛無恍惚正是萬物孕發的玄妙所在。21章說:
道之為物,憔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無具象之形體,它恍惚又窈冥,玄奧不可測度;“道”是變體、是恆動,因其動、變而生天地萬物,“萬有”因此生髮,故云“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故能無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至整個宇宙。故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
老子在第四章說:道衝,或用之而不盈。道體是至虛的,“道隱無名”(41章)但卻充滿天地萬物。 宇宙之浩渺,大不過道;萬物之繁盛,無窮於道。道是宇宙之本原,群教之宗元,萬物之主宰,眾妙之門徑。若無道,則天“將恐裂”;地“將恐廢”;神“將恐歇”;谷“將恐竭”;萬物“將恐滅”。
其形“寂兮廖兮”。具象的事物有形有相,但“道”是“寂兮廖兮”的,它廣大無邊且悄無聲息。《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老子說,在天地之前就有一個渾然一體的存在,他空闊無邊又悄無聲息。它不依賴任何物質而單獨存在,永恆地執行從不停息,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但因為它無極之大,無聲之至,萬物是它的形體,它沒有自己固定的形態,因此沒法知道它的名字,為了方便敘述,才勉強給它起個名稱叫“道”。
道是宇宙間惟一的、絕對的、超越時空的存在,它恆存不改,它法“自然”,不因外物的變化而消失,不因外力的作用而改變。
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具象的,都有生滅過程,但“道”是永恆的,因而是無形、無名的,千姿百態的萬物就是它的形,生生不息的天地就是它的“性”。之所以不能命名,就是因為“道”的無極、無限性,一旦起名,“道”就有了侷限性。
其狀“夷希微”。道,廣大精微, 遍虛空,盡法界,萬事萬物都是他的存在方式。但它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第十四章這樣描述他的存在狀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無色曰夷,無聲曰希,無形曰微。無色、無聲、無形,三者混合而為一(即道),非一聲、一色、一形所能概括,故不能言說。但它卻能為萬物作形狀,為天地賦性情,予日月以光輝,賜生靈以性命。正因為它無狀無象,無聲無息,故無所不通,無所不往。
而天地之間之所以日月盈昃,山高水流,雲捲風嘶,千姿百態,無不以“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之故。“道”創生萬物,且內附於萬物,以畜養萬物,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五十一章)。
以上是作為天地萬物之母的恆“道”,下邊是作為變化執行規律的“道”。
作為規律性的“道”,它既是迴圈變化的,又是對立轉化的
“道”除了作為萬物之母,透過創生萬物而內化於萬物時,又表現出有跡可循的規律性,而這種規律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是《道德經》闡述最多的“道”,它就是法則、規則和規律。
老子在第四十章揭示了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反者道之動”。河上曰: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動,動生萬物,背之則亡也。“反動”即是反向運動的迴圈往復,週而復始。寒來暑往,日出星隱,月是秦時月,千載照人寰,迴圈而已;仍是秦時月,人非當時人,變化而已。
道的執行規律之一是迴圈往復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的運動軌跡都是返本復初的迴歸。他在第十六章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張岱年曰:宇宙是動的,無動則無世界。其規律(常)便是反覆。反覆即事物演變到極點,必轉向其反面,如是不已。事物由“無”而生,漸盈以至於極盛,盛極則衰,而至於消亡;終則有始,進入到新一輪的反覆。“反”是由成長至消亡;“復”是終而又始。反是否定,復是否定之否定。一反一復,即事物變化之規律。
老子在25章描述了道的執行軌跡: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大即是道,逝,行也。遠,極點也。反,返回,反向者雙意皆有。就是說道創生萬物後,萬物周行無所不窮其極,最後無所進,於是向相反方向執行,回覆到原點。
道的執行規律之二是對立轉化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立統一觀是人們認識事物規律的方法論,它不是老子的“原創”,但老子的偉大之處在於利用“對立統一”的方法論,發現了“道”並解釋得如此通透明瞭。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在對立轉化的狀態下呈現出來的,比如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除了“道”是獨立的、唯一的、無所依賴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為有其對立面而存在的,“相反相成”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力量。這種相反相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互根互化的,比如本章的“有無相生”等,比如58章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任何相反的事物都是“兩者同出而異名”,只是人們只看到一面,而忽視另一面而已。人們的分別心決定了好惡取捨,因此習慣於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比如名利、榮譽、財富,美善等等表象的東西,看不到有無相生,得失相伴,善惡同出,福禍相倚的內在規律性,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這才是一切事物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而這種規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貫穿於事物發展變化的始終。
對立雙方互根互化貫穿於事物發展的始終。事物的發展是矛盾運動的過程,當它發展到某種極限時,會改變其原有狀態,向其相反方向轉化。老子在36章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簡單理解就是:天下之物,勢極則反。就如日之將昃,必將盛;月之將缺,必將盈。欲張之先合之,欲弱之先強之,欲廢之先固之,欲取之先與之。這些都是自然規律。人卻不知,知而不行,故老子嘆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矣!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2章),強調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明白自己強大,也要示弱於人;明白了也不要誇誇其談;有了榮耀也要保持卑下姿態。老子勸導孔子要向高明的商人和謙謙君子學習,不要張揚:“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因為事物都會向著相反方向轉化。矜誇的背後恰是內心的虛浮和恐懼,真正的強大是沉靜若深潭之水。強因弱顯,有靠無託,“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據《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孔子問禮與老聃,臨別,老子對孔子說:
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
孔子大受啟發,惕然約束,道業大進:“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可見聖人也有趾高氣昂到和光同塵的悟道過程。老子深知事物互根互化的道理,所以他教人學會貴柔守弱,無為不爭,像水那樣為人處世: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古來如此,永恆不變,只有把握了它,才能駕馭當下的萬事萬物;瞭解了宇宙萬物的初始狀態,才算知道了“道”的根本。
所以老子告誡人們“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遵循規律辦事,則無往不利;背道離德輕舉妄動,則萬事不順。
《道德經》是一本人生教科書
老子的對話物件是君主侯王,無疑,《道德經》是一部闡述“南面之術”的帝王之學,歷史上也有不少帝王為其作註釋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等。
但是,真理無疆界,智慧相融通。老子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站在世界的本原和歷史發展的高度來審視人類社會,因此他的思想超越了宗教、國家、民族,而不限於某一階層某一國度,對人類具有廣泛的普適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因此,除了少數統治者打壓外,歷來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尤其是國外,比如哲學的國度德國,開啟網頁查詢《道德經》在國外,我們會發現,在國外,《道德經》的地位和影響遠高於中國任何一位思想文化名人在國內和國外的影響。
關於《道德經》在國外的熱度,限於篇幅,只做一些概括性的敘述。比如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赫伯特·曼紐什認為,這個世界的精神孕育者,是老子和柏拉圖,莊子和亞里士多德;比如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說:道德經是一部最迷人的奇書……我們將要焚燬所有的書籍……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不只在你在我在中國,在全世界也一樣,老子的思想不只為某一階層服務,也不只為某一領域服務,而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他把人類放在整個宏闊的宇宙空間進行比較研究,指出了人類的共同弱點和提升的共同路徑,因此被全人類所接受和喜愛。
《道德經》涉及領域廣泛,政治的、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修身的……都能給人醍醐灌頂之徹悟,恍然深思之覺醒,《道德經》就像它所闡述的“道”那樣,有著太陽般的光輝,普惠整個人類,它憑藉自身蘊含的高超智慧,而不依賴任何操作,成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準確地說,《道德經》的自發銷售量與西方基督世界的《聖經》不相上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可見老子思想在西方的受歡迎程度。
簡單小結:《道德經》,主要論及兩種“道”,一個是“可以為天地母”的“道”,它是世界的本原,一個超越的、無所不在的獨立體,它不以外物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存在和執行狀態。另一個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法則、規律的“道”,任何事物都是返本復初的迴歸;任何事物都以其對立面的存在而存在,並且互根互化,當事物發展到某種程度時,就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
同時,《道德經》所蘊含的真理,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生智慧,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可以相伴一生的智慧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