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裡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裡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裡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所謂奇詩,必定有不同於其他詩的特別之處。有的詩特別在結構形式方面,比如迴文詩,舉例:“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詩的作者大家都比較熟悉,他就是蘇軾,號東坡。蘇軾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瞭解,但我們還是簡單介紹下這首詩創作的背景:蘇軾先後娶了王弗、王閏之為妻,生下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另外三個分別是蘇邁、蘇迨、蘇過。
其中,蘇過出生於1072年,當時他父親蘇軾35歲,中年得子,本來應該開心。但蘇過長到7歲的時候,蘇軾碰上人生大劫“烏臺詩案”,差點被殺。雖然蘇軾僥倖逃過一劫,之後卻連連被貶,嚐遍了人世風霜。所以,蘇過從小就陪著父親到處漂泊,目睹了父親遭受的冷眼,也看過父親因為衣食不足親自下地種菜的樣子。甚至蘇軾被貶到海南,也是蘇過陪在身邊照顧。蘇軾臨終前非常擔心兒子,所以特意手書了一首詩提醒他。
提醒什麼呢?不妨先看看詩的內容。這首詩標題是《廬山煙雨》,也叫《觀潮》,雖然看起來只是普通的七言絕句,實際卻屬於一道偈子: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在這裡先說一下,所謂偈子,也叫偈頌、偈詩,佛門中人常常用這樣的句子來闡釋佛理,比如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屬於偈子。很多高僧會在圓寂前將自己悟到的東西以偈子的形式留下來,供後人參悟學習。
通俗點說,蘇軾也像高僧們一樣,想要告訴兒子蘇過一些道理。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第1句和第4句是完全一樣的,這當然不是蘇軾偷懶,一般人只能讀懂前面3句,能讀懂4句的堪稱高手了。先來講講前面三句詩。“廬山煙雨”和浙江“錢塘江大潮”都是天下聞名的美景,煙雨神秘朦朧,大潮宏偉壯觀,每個人都想去見識一番。當你還沒見到的時候,總是心裡癢癢,忍不住去想象它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以你會產生“未到千般恨不消”的感覺,因為看它們已經成了你的一種執念,看不到的話會造成終生遺憾。終於有一天你見到了煙雨潮汐,卻覺得不過如此,看過了也就看過了,沒什麼特別。可是回過頭來,你仔細思考一下這番心路歷程,就會恍然大悟,廬山煙雨還是原來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汐也還是原來的浙江潮汐,它們並沒有變化,變的只是你的心態。當你把心態放平了,它們依然以本相存在於那裡,可你的心卻由物入悟,體會到了禪的意境。
也就是說,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列出來,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於禪境。蘇軾這麼寫其實參考了佛門禪宗史書《五燈會元》裡的語錄,那段話是這麼說的:“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就是入禪了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執著現實;第二重是陷入虛無迷惘;第三重是徹悟不計較真實虛妄,平靜待之。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博學多才,與著名的佛印和尚是至交,所以佛門的般若無上智慧他必定有所瞭解。在這首詩中,蘇軾巧妙運用了“廬山煙雨浙江潮”告訴兒子蘇過,自己畢生孤苦漂泊,曾經因為現實的打擊而陷入迷惘;可是臨終一想,這些事早已無法對我蘇軾產生任何影響,好也罷,壞也罷,一輩子走到了盡頭,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何必執迷於那些!我已經老了,不願意再爭榮華富貴,只把我參悟的禪機告訴你,希望你也能學到這樣的心態。公元1100年,蘇軾終於迎來朝廷的赦免,可以北歸了。第二年8月他就在常州去世,蘇過兄弟悲痛不已,按照父親臨終的囑咐,將他安葬在汝州小峨眉山。蘇過是三兄弟中受父親影響最深的人,文學成就也最高,跟父親一樣養成了超脫平淡性格,被當時的人稱為“小東坡”。
這裡有最精彩的奇聞趣事、娛樂資訊,帶你玩轉娛樂圈,盤點那些解釋不了的奇人、奇事、奇觀、奇談。生活何必太認真,讓我們多一點娛樂精神!科學不能解釋一切現象,我們應心懷敬畏,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應堅持心中的善良,不做違心的事。不做虧心事就不怕鬼敲門。尊重一切存在的現象。對於奇幻的事情心懷敬意,不了任意為之。無奇不有,歡迎大家和我一起挖掘身邊的奇人、奇事、奇觀、奇談,分享快樂和成果,大家有好的奇事趣事都可以在評論留言處交流,小編期待您的麻辣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