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峪,為淄博市博山區域城鎮石門景區的一處古村落,2016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古樸大氣的石頭民舍和豐富的紅色資源使之備受歡迎,成為日益受人關注的旅遊景點。
關於黃連峪村落的名字,其來源有多種說法。因博山其地多山,故其村名多帶“峪”字。至於黃連峪,其名本為黃楝峪,蓋因其南北山側多黃楝樹,後為書寫方便,逐漸演變為黃連峪。其實,黃連峪還有個更為古老的名字,曰皇糧峪。對於這一名字,又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在明清之際,其村民交皇糧尤為積極,故得此名。另一說則源自一優美的民間故事。故事裡說朱元璋做皇帝前曾路過此地,又飢又渴,一黃袍老者請其至茅屋中飲食,酒醉醒來,發現老者和茅屋皆已不見。朱元璋以為遇到了神仙,只是還記得老者曾囑咐此處為風水寶地,望其日後徙民來此,以不辜負大好風光。朱元璋當時正值困窘之時,哪知所以,待其做皇帝后方大悟,即從山西等地往山東遷徙大量人口,並供應此地民眾十年口糧。所以,這個古村落原名也就有了皇糧峪的說法。不僅如此,村民為了紀念朱元璋,還在村西修建了“遇仙橋”,此進村第一景點。
黃連峪村莊佔地500畝,而其山林面積則達2500餘畝,南、東、北三面為九鼎蓮花山所環繞,西為青陽河下游的龍門天池。山上林木茂盛,綠意蔥蘢,村中復有古河道透過,有山有水,風景清幽,深得大自然眷顧。九鼎蓮花山由大尖山、火星臺、圖拉山、大頂寨、炮谷堆、小寨子、馬頭石、西安牧場和西寨崖九座山峰構成,九座山峰連綿一氣,各有其險峻,各有其故事。其中大頂寨尤為著名,其海拔768米,山高坡陡。據說在明末清初,淄川王起香於此稱霸一方,在寨頂建立了七十二間樓舍,並開鑿了可容納400立方水的天井,他為了上下山的方便,令人修建了120米長,3米寬的馬道。後來謝遷不滿清廷統治起兵造反,被圍剿後逃至黃連峪,在與王起香發生衝突時用土炮等武器攻破了寨上樓舍,現在寨頂僅剩舊址遺蹟供人觀賞。
黃連峪的民間建築具有獨特的風格,這也是其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的重要原因。黃連峪三面環山,其民舍則依山而建,掩映在山坡上的林叢中。民舍均為石頭壘砌而成,富裕人家多用齊整的青石板塊,貧窮人家則多用一般碎石,但無論如何,石塊均比較大,體現出粗獷渾樸的風格。這些石房多為兩層,上層人居,下層類似現在的儲藏室,用來圈養牲畜或存放柴草及其他雜物。有的石房建在路旁,因為是兩層,看起來甚是雄偉。兩條主要的東西長街,為青石板路,多條南北向的石頭小巷,將鄉間的家家戶戶通連起來。
黃連峪是為革命做出過極大貢獻的村莊,是一座紅色之城,其紅色資源之豐富完全可以將之建設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抗戰時期,這裡設定了八路軍的軍服廠,利用“染坊井”裡的水和黃楝樹的汁液染制土黃色軍服,為當時的抗日戰爭做出了獨特貢獻。在1942年2月26日,日軍突然包圍了黃連峪,時任淄川縣婦救會會長的楊玉和工會主任孫友德等人率隊突圍,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戰鬥,儘管最後突圍成功,但楊玉卻不幸遇難。楊玉的英雄事蹟至今被村民牢記在心。小寨子和西寨崖中躲避日兵搜捕的山洞也能讓人想起當時戰爭帶來的災難和人民抗戰的英勇,而建於明朝的“長工舍”也能讓人想起鄭氏家族的豪富和底層人民生活的苦難。
此外,黃連峪的日常生活、飲食和文化生活也體現出古村落的鮮明特徵。由於地處山區,到山上勞動交通不便,機械化難以實施,一切勞動還是採用比較傳統的耕作方式,從山上收穫的糧食作物也是採用石碾、石磨等加工製作。在村東嶺上有比較大的戲臺子,每逢重要節日或廟會經常有民間小戲演出。石雕、繡花、剪紙、編織等民間工藝也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比較好的傳承。
黃連峪的旅遊資源既有其獨特性,也有其豐富性,加上交通便利,具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但讓人憂慮的是一些民舍損毀比較嚴重,有的只剩下了牆體,屋頂已經缺失不見。如何維護好現有的民舍和復原已經損毀或消失的古建築極為緊要。
(張相寬)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