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宣佈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與絕美風光、珍稀動植物為鄰,一些農牧民世代居住於此,在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他們的生活煥發新的色彩,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海拔4500米:從放牧到管護的覺醒
美麗的三江源,藏身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共同的源頭,素有“中華水塔”的美譽。2016年,這裡啟動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面積相當於一個福建省,12.31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域內分佈著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在這樣一個地廣人稀的高原地帶,過去人們長期以放牧為生,超載的牛羊給草原生態形成巨大壓力。
如何讓牧民放下牧鞭,覺醒生態保護意識?三江源國家公園創新推行生態管護“一戶一崗”制度,面向園區內的每戶牧民家庭招聘生態管護員。這些牧民世代生活在三江源,對本地的山林水木爛熟於心,並滿懷熱愛。他們轉做生態管護員,不僅個人每月增加1800元的穩定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家共同成為美麗家園的守護者。
“以前,我在大山裡遊牧,只知道放好牛羊是牧民最重要的事;現在我是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穿上巡護服,揹著巡護包,走在大草原上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責任。”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索索的話裡閃現使命感。
撿拾垃圾、保護草場、監測動物、防盜獵……和索索一樣,三江源有1.7萬多名牧民投身生態管護員隊伍,他們巡行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區,守護一川清水向東流。
“人退貓進”:做大熊貓的好鄰居
大熊貓國家公園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2.71萬平方公里範圍內,保護了全國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除了珍稀野生動物,這裡的高山密林間還坐落著152個鄉鎮,生活著12.08萬人類“原住民”。
人類與大熊貓成為“鄰居”,關係似乎陷入矛盾。伴隨現代生產而建的水電站和工礦企業,繁榮了人類的生活,卻侵佔破壞了大熊貓的棲息地,為了保護好大熊貓,有序關停勢在必行。“人退貓進”將生存空間還給大熊貓,人自身又如何發展?
煤礦陸續關停後,四川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的經濟發展曾一度停擺。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的地理位置,箍緊了發展村的生態底線,也催生出轉型動力。為了謀求破局,發展村因地制宜打造“熊貓民宿村”,短短几年建起60多家農家樂,2020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周邊,以熊貓為主題的文創旅遊正日趨紅火,越來越多居民認識到“保護熊貓就是保護自己”。在世界首隻熊貓的科學發現地四川寶興縣,保護大熊貓被寫進了村規民約。
一邊是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人類生產經營活動禁絕,還動物鄰居一片清靜樂土;一邊是大熊貓國家公園毗鄰區,熊貓IP帶動經濟發展,創造增長動能。靜與動之間,人與自然兩相宜。
增綠又增效:武夷山上風景新
武夷山脈綿亙福建、江西,擁有地球同緯度地帶面積最大、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天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滿山蒼翠沉澱了自然的饋贈,也蘊藉著深厚的人文,作為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山的茶飄香千載,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為了長久傳續這份綠意和茶香,武夷山國家公園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堅持高品質生態發展,在山林、茶園做活綠色發展文章。
護林增綠,必須停止不必要的砍伐。位於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的坳頭村,112戶竹農經營著10200畝毛竹林,砍竹挖筍賺取收入,不讓砍伐,收入怎麼保障?武夷山國家公園首創山林所有權歸村民、經營管理權歸國家公園的地役權管理,對坳頭村根據生態保護需要停伐的1萬多畝毛竹林,按照每年每畝118元的標準予以補助。
隨著砍林種茶被禁止,過去茶園靠擴大種植面積增加效益的做法也行不通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無償提供珍貴苗木,支援茶企、茶農高標準建設生態茶園示範基地4000多畝。“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遠離化肥農藥、施用有機肥”成為生態茶園裡的一道獨特風景,由此產出的生態茶葉以無汙染、高品質受到消費者青睞,讓茶農品嚐到綠色發展的甜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涵養自然精華的國家公園,人們扭轉挖山伐林的發展路徑,從大自然的索取者變為大自然的守護者,對每一片山林水澤、每一個草木生靈的傾心愛護也收到了自然的回贈。(中國經濟網 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