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大修發現明代彩畫,上次大修時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紅牆映白塔”,巍然屹立的古老白塔映襯著現代都市的高樓廣廈,成了北京城今古交織的一道獨特風景。

白塔寺大修發現明代彩畫,上次大修時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大覺寶殿搭設防護棚

妙應寺坐落於阜成門內大街,因院內白塔俗稱白塔寺。去年6月,妙應寺啟動文物修繕工程並暫停開放,至今歷時已近1年半。這座城市之中的古剎如今怎樣了?它有了什麼變化?近日,記者探訪了正在修繕中的白塔寺。

屋頂重要瓦件“編號”復原

“白塔寺中路文物建築最近一次‘大修’是在1978年至1979年,至今已經40來年了,屋面、牆體已達到使用極限。”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工作人員梁昊告訴記者,本次妙應寺的修繕,主要工程集中在中路文物古建修繕和彩畫保護上。2016年夏季北京地區持續降雨,白塔寺“二殿”大覺寶殿、“三殿”七佛寶殿屋面、“四殿”具六神通殿都發生了滲漏,嚴重影響內簷彩畫保護和展廳文物的安全。

白塔寺大修發現明代彩畫,上次大修時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新作彩畫刷色

在屋頂修繕過程中,施工人員將屋面全部“重做”,每處建築屋頂的上萬片瓦片全部揭下來,再修整內部的木結構。“為了還原時準確復位,屋脊上的重要瓦件都被編號記錄。”梁昊回憶,當時在白塔寺最大的“三殿”七佛寶殿前坡上,整齊碼放著從這座建築屋頂拆下來的瓦片,“板瓦足有19800片,筒瓦3960塊。”

而在重要的瓦件,如正吻、小跑、陡板、磚雕等上面,都有工作人員書寫的編號。在鋪瓦時,再按照編號的記錄位置將這些重要瓦件安回去。除此之外,這座建築還一共補配了新瓦8000餘片。

補配墩接治好木柱“心臟病”

“您看,這根‘挑簷檁’,它當時從頭兒‘劈’到尾。”梁昊指著具六神通殿一根長近3米的檁說。

白塔寺大修發現明代彩畫,上次大修時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寶瓶”上的1979字樣

這根“粗壯”的檁如今周身遍佈修復完好的彩繪,看上去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很難想象,不久前,它曾遍佈著“蜿蜒起伏”的裂痕,兩邊的檁頭也已斷裂糟朽。“當時,它的破損程度已經影響承重了,所以我們尋找相同的材料對它進行了替換。”眼前這根“挑簷檁”是修繕人員尋找同樣材質、體量的落葉松進行替換的。

“其實,在修繕時,我們會盡力讓儲存著歷史資訊的木構件繼續‘服役’。更多的時候,我們會視情況避免替換,將糟朽處‘挖’掉進行補配。”梁昊舉了個例子,比如“三殿”裡承重的柱子,雖然表面看上去十分完整,但其實裡面已經糟朽透了。“這就相當於人得了‘心臟病’,隨時存在‘不堪重負’的健康隱患。”

“越背陰,越靠近地面,糟朽越嚴重。”工作人員切掉了柱子糟朽部分,採用傳統工藝“巴掌榫”的方式,將新材料與柱子完好的部分進行墩接。“將安全隱患消滅在搖籃之中。”

意外發現脊檁明代彩畫

在修繕過程中,還不時會“蹦”出一些“彩蛋”,給工作人員們帶來“驚喜”。比如,在修繕“二殿”和“三殿”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們就在“明間”頂部的脊檁部位發現了此前不曾被記錄的彩畫。

明間是古建築正中四根簷柱之內的空間,明間脊檁的上面是整個古建築的“至高”部分。當工作人員們開啟“三殿”明間屋頂,意外地發現在脊檁表面,繪著一個半圓形彩畫,其形制用行內話叫“反褡包袱”。

白塔寺大修發現明代彩畫,上次大修時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七佛寶殿明間脊檁彩畫拓“譜子”

彩畫繪的是一條龍,這條龍“豬鼻”、龍發上豎,旁邊的旋花類似荷花。“這些特徵與看上去‘清瘦’的清代彩畫龍圖案不同,是典型的明代彩畫特徵。”發現了脊檁內的彩畫後,負責彩畫的工作人員將它“拓”印了下來,做成了“譜子”。

白塔寺大修發現明代彩畫,上次大修時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新作彩畫瀝粉

“有點兒像繡花的‘花樣子’,所謂的‘譜子’就是古建彩畫的‘花樣子’。”梁昊解釋,製作“譜子”既是對建築物本身特徵的一種記錄,也給以後的彩畫修復留下了“模範”。

此外,修繕人員還在“四殿”簷角發現了40年多年前上次大修時的痕跡。“簷角‘寶瓶’上有瀝粉貼金的‘1979’字樣,是當時的師傅們‘悄悄’留下的一點‘匠心’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17 字。

轉載請註明: 白塔寺大修發現明代彩畫,上次大修時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