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4日凌晨,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5屆會議上,中國政府申報的大同雲岡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為當時雲岡當地民眾期待申遺成功時的場景。 (供圖:雲岡研究院)
1993年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我第一次來雲岡。
那年,我上宿白先生的中國美術史專題課,在讀日本學者編寫的《雲岡石窟》報告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宿白先生看了我的課程作業,讓我到雲岡石窟做一次實地考察,這篇作業修改之後以《雲岡第20窟西壁坍塌的時間與曇曜五窟最初的佈局設計》為題,發表在《文物》雜誌1994年第10期上,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雪後的雲岡異常寧靜,可以清晰地聽得見腳踩在雪地上的聲音。大佛微笑著,沒有那種讓人懍懍然若對神明的距離感,而是洞徹世事的睿智。“真容巨壯”的雲岡群雕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那是一個蓬勃向上的民族的精神寫照。我久久地凝望著大佛,體會著古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的感嘆。此後我多次來雲岡,有時候自己來,有時候帶學生來,有時候陪朋友來。每一次看到大佛,心都能安靜下來,朱光潛先生說:“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有的時候我想,這可能就是雲岡應該給大家的樣子吧,純粹而經典。
公元460年,北魏皇室集中全國的技藝和人力、物力所興造的雲岡石窟,成為了藝術史上的經典。它所創造的“雲岡模式”的影響遍及全國,在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為民族之間交流交往交融歷史的具體見證。
1500多年的滄桑歲月,使雲岡石窟不同程度地經受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洞窟和雕像損毀嚴重,文物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日前,國家文物局釋出了《“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為“十四五”期間石窟寺的保護、管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制訂了遠景目標。在保護規劃中特別強調了要“加強科技創新,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近年來,雲岡石窟的數字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
2021年12月14日,在雲岡研究院舉辦的紀念申遺成功20週年活動中,特意召開石窟測繪專題研討會,邀請國內考古測繪的一線專家就石窟寺考古報告的測繪工作進行研討。雲岡石窟未來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在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下,保護好經典、研究好經典、闡釋好經典、傳播好經典,讓人們感悟好經典的魅力,真正發揮其在構築文化自信過程中的作用。
(作者為雲岡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