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青銅峽水利工程:黃河上的詩史

  中國青年網吳忠9月23日電 (記者 王文壇)扼黃河喉,面朝大平原,黃河上歷史悠久的水利設施——青銅峽水利工程,惠澤兩岸人民生生不息,成就寧夏“塞上江南”美譽。

  9月22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路主題採訪團逆黃河而上,探訪青銅峽造福寧夏人民的歷史故事。

【中國夢·黃河情】青銅峽水利工程:黃河上的詩史

青銅峽水利工程。王文壇 攝

  據瞭解,自秦漢起,先民就在青銅峽谷鑿渠引水。境內渠道密佈、水網如織,幾乎每個村都與古渠為鄰。這裡的每一條渠,每一處閘,每一座壩,都是歷史留給後人的厚重遺產。寧夏引黃古灌區歷史超過100年的14條古渠中,青銅峽分佈了12條,其中,秦渠、漢渠、唐徠渠等10條古渠皆發端於此,青銅峽由此被稱為“九渠之首”。

  史料記載,秦滅六國後,開始在青銅峽處築壩引水灌田。漢武帝時,“引川穀以灌田”,使大量“地固澤鹵”之地變為良田,標誌著寧夏地區已由遊牧經濟轉變為以灌溉農業為中心的並與牧業相結合的農牧經濟,發展成為黃河上游最大的灌區之一。之後,引黃古灌區,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盛進衰退。可以說,寧夏平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青銅峽為標誌的波瀾壯闊水利開發建設史。

【中國夢·黃河情】青銅峽水利工程:黃河上的詩史

引黃灌區一片綠色。王文壇 攝

  進入元、明、清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在重農務本、獎勵開墾政策影響下,寧夏平原水利恢復發展,大面積疏浚“廢壞淤淺”舊渠,大規模開挖新渠,寧夏平原河東、河西、衛寧灌溉系統基本形成。治水技術進一步純熟,“封、俵”等“分灌之法”逐步推廣。寧夏引黃灌區進入了穩步發展期。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銅峽。青銅峽水利發展史,在黃河上,是史詩般的存在。”黃河博物館內,一位老人感慨地說。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改造灌區,興修水利樞紐,修水庫、建塘壩、整田地、保水土,構建了更加先進發達的灌溉、排水、防洪、防凌、水保等水利工程系統。在“川區、山區”兩分法治水思路基礎上,寧夏水利從川區走向山區,部分中部乾旱帶人畜引水問題得到解決,灌區得到擴大。

【中國夢·黃河情】青銅峽水利工程:黃河上的詩史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實現了九渠取水一首制。王文壇 攝

  特別是,1958年興建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實現了九渠取水一首制,提高了灌區取水的系統性和安全性,開啟青銅峽水利事業發展新徵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依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大力推進寧夏農業水利向工業水利、城市水利、生態水利、民生水利、智慧水利等多元發展轉變。如今,寧夏平原溝渠阡陌、旱澇無虞,谷稼殷積、物阜民豐,“天下黃河富寧夏”成為現實,古老的“塞上江南”迎來了嶄新時代。

【中國夢·黃河情】青銅峽水利工程:黃河上的詩史

黃河造福寧夏人民。王文壇 攝

  據統計,目前,寧夏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60%的耕地用的是黃河水,78%的人吃的是黃河水。黃河造福寧夏人民的故事,書寫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值得指出的是,2017年10月10日,在第二十三屆國際灌排大會上,寧夏引黃古灌區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塞上江南”走向了世界。國際灌排委盛讚寧夏引黃古灌區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範,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經典,代表著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卓越成就。與長城一樣,是秦漢以來中國歷史程序的重要見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96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夢·黃河情】青銅峽水利工程:黃河上的詩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