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女王戰士、紅顏禍水,與被忽略的大多數:早期英格蘭女性面面觀

由 無英 釋出於 休閒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都鐸王朝時期,開啟英格蘭黃金時代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愛西尼女王布狄卡推崇有加。關於這位布狄卡女王,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是這麼說的:

(她)身材高大,外貌可怖,並且有著一副粗嘎刺耳的嗓音。茂密的鮮紅色頭髮直披到膝部;她戴著一副粗大的編織的黃金項鍊,穿著顏色繁多的束腰外衣,在束腰外衣上罩著一頂厚斗篷,用一枚領針釦緊。

從這段描述中,布狄卡儼然一副隨時可以上陣殺敵的巾幗英雄架勢,事實上,由於她在帶兵反抗羅馬暴政中的英勇舉動,後人也常常稱她為“女王戰士”。在伊麗莎白一世看來,她與布狄卡之間有著諸多的相似性:她們的身上都有威爾士血統,而且都長著一頭紅髮,更重要的是,兩人在位期間,同樣面臨著與外敵抗爭的嚴峻形勢。

伊麗莎白一世對布狄卡其人其事的大力宣揚,可以激發起民眾一致對外、追求獨立的決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心理戰術”。與此同時,這位曾一度被世人遺忘的布狄卡女王,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在英國資深作家埃德·韋斯特的《黑暗年代: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公元5-10世紀早期英格蘭》一書中,對早期英格蘭歷史上(即1066年威廉大帝實現諾曼征服前),包括布狄卡、西科斯寶、艾德博等上層女性的傳奇人生,以及普通女性的生存狀況等,進行了細緻的梳理與介紹。

她們有的身居高位,卻要走上戰場,在浴血奮戰中死去;有的揹負上“紅顏禍水”的罵名,從私生活到政治表現都為世人所詬病;而更多的女性在那個尚未完全實現文明開化的時代裡,尊嚴、乃至生命都可能受到無情的漠視。

01 “女王戰士”布狄卡:奮起對抗羅馬暴政的女英雄

對於布狄卡來說,公元60年是她人生中至關重要的轉捩點,她的丈夫、愛西尼國王蘇塔古斯在這一年去世,留下妻子布狄卡和兩個女兒。在臨終之前,考慮到此時與羅馬人的結盟關係,蘇塔古斯國王把包括領地在內的所有財產一分為二,一半獻給羅馬的尼祿皇帝,另一半則交由布狄卡繼承,於是布狄卡的身份就由王后變成了女王。

蘇塔古斯原本以為,這樣一個天衣無縫的安排,既能穩固與羅馬人的關係,還可以保障妻女今後的生活。然而,他大大低估了羅馬人的野心和對女性群體的輕視。

在羅馬人看來,既然蘇塔古斯已死,那麼所有土地都應該交由更強大的羅馬人管理。而且在古羅馬社會中,女性位於鄙視鏈的下游,被排除在公民範疇之外,主要承擔管理家事的職責。即便是地位顯赫的貴族女性,通常也只能在家庭與婚姻中扮演從屬角色,更遑論成為女王了。

然而,在不列顛這樣的“蠻荒之地”,羅馬人驚訝地發現,他們竟然可以任由一個蠻族女性做女王,還擁有大片的土地和民眾,簡直是匪夷所思。

面對羅馬人的無理要求,布狄卡斷然拒絕了,惱羞成怒的不列顛尼亞行省官員德齊安努斯,不僅派人將愛西尼貴族們的財產洗劫一空,還鞭笞、凌辱了布狄卡與她的兩個女兒。遭遇如此橫禍,布狄卡沒有選擇屈服,她的遭遇引起了周邊部族的同情,他們紛紛與愛西尼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羅馬人的暴政。

在戰爭的前半段,布狄卡的軍隊佔據優勢地位,他們以勢如破竹的速度在倫敦、科爾切斯特、維魯拉米等地,打敗了羅馬軍隊,據說羅馬方面的死傷人數超過7萬(數字本身可能存疑)。對此,羅馬歷史學家迪奧·卡西烏斯說:

“這一切毀滅都是由一位女性加諸於羅馬人頭上的,僅僅這一點就足以令他們羞愧難當。”

只是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雖然布狄卡的軍隊據傳有23萬之多,遠超過羅馬人的1萬兵力,但羅馬人更為先進的裝備、佔據峽谷的有利地形,以及後續精英部隊的加入,迅速扭轉了一敗塗地的局面。根據埃德·韋斯特的觀點,愛西尼人在作戰時,習慣於將家眷帶著身邊觀戰的傳統,也給起義軍的撤離帶來了很大麻煩,以致最後有超過8萬佈列吞人喪生,而羅馬軍團的損失不過數百人。

接連遭遇潰敗的布狄卡女王,最終選擇了服毒自盡,她不願成為羅馬人的俘虜,再次遭受他們的羞辱。

關於她的埋葬地點,有不少人認為,大概是在今天國王十字車站九號站臺附近,也就是說,與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裡的9又站臺只有短短數米距離。古代與現代、歷史與魔幻,穿越千年的時空,在這一刻產生了新的聯結。而“女王戰士”布狄卡的抗爭雖以失敗告終,但她追求獨立、自由的精神,依然被人們所銘記。

02 黑暗年代的貴族女性: “紅顏禍水”與“信仰使者”

布狄卡女王的故事發生在公元1世紀,那時羅馬人設定了不列顛尼亞行省,他們在以暴力手段征服這片古老土地的同時,也帶來了羅馬文明的曙光,如基督教信仰、先進的建築形式、豐富的娛樂活動等。到了公元410年左右,受蠻族入侵,瘟疫與自然災害頻發等的影響,羅馬人無暇自顧,於是選擇從不列顛撤離,英格蘭進入了600餘年的“黑暗年代”。

在漫長的黑暗年代中,史料記載中有關上層女性的故事雖然不多,但她們的形象卻十分具有代表性:有的透過婚姻關係,傳播基宗教信仰;有的則以蛇蠍心腸、干預政治被世人不齒;有的雖兼具謀略才幹,卻在權力鬥爭中被排斥、被遺忘。

公元6世紀左右,肯特國王埃塞爾伯特的王后貝爾莎,是一位來自法蘭克的公主,她從小就有著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在與埃塞爾伯特的婚約中,明確提出必須給自己足夠的信仰自由。

結婚後,貝爾莎努力在丈夫和傳教士奧古斯丁之間牽線搭橋,試圖讓丈夫改變信仰。一開始,埃塞爾伯特國王對傳教士和他們宣揚的教義多有懷疑,認為其觀念“太新穎、太奇怪了”。但在妻子的影響下,他逐漸接受了全新的信仰體系,不僅准許奧古斯都丁在境內傳教,還頒佈了專門的法典,其中就有對偷竊教會財物者進行處罰的條款。

在韋塞克斯王國的歷任統治者中,貝奧赫特里克被許多人認為是鄰國麥西亞操控下的一枚棋子,後來還娶了麥西亞國王奧法的女兒艾德博為妻。奧法以修建奧法大堤和撒克遜經院、並且幾乎實際統治英格蘭全境而聞名,但相比於父親取得的成就,艾德博的名聲要糟糕得多。她被學者阿塞爾評價為“控制慾強且惡毒陰險”,在掌握權力之後,想方設法謀害國王身邊的近臣,結果竟把自己的國王丈夫給害死了。

貝奧赫特里克去世後,他的對手埃格伯特(也就是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祖父)上臺,艾德博只得離開韋塞克斯,前去投靠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卻被送進一間修道院。據說,在修道院裡的艾德博私生活很不檢點,被逐出修道院後,後半生過得十分悽慘。

原本地位顯赫的王后,淪落為人人唾棄的潦倒婦人,艾德博的人生可謂一落千丈。《黑暗年代》中還提到,為了避免“艾德博”們再次出現,此後韋塞克斯國王妻子的地位變得極低,既不能被尊稱為王后,連坐到王座上的資格都被一併剝奪。

另一位韋塞克斯國王愛德華的姐姐、麥西亞王后埃塞爾弗麗達,在丈夫去世後成為麥西亞的實際掌權人。在短短6年的統治期間,她透過數次戰爭、建立防禦工事等方式,將丹麥人逐出麥西亞的領地,還一度入侵威爾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爭女王”。然而,在她死後,原定由其女兒繼承領主的計劃被愛德華打破,女兒被送往修道院,這位“麥西亞貴婦”也幾乎被人們徹底遺忘。

03 被忽略的大多數:窺見早期英格蘭女性的真實生活

在早期英格蘭歷史上,以國王、英雄為主角的故事,要遠多於女性主題的記載。至今都為英格蘭人所稱頌的阿爾弗雷德大帝,留下了無數的傳說,但關於他的妻子是誰、有哪些事蹟,我們卻無從得知。還有一位名叫西柯斯寶的女王,除了一處簡短的記載,再沒有更多的輔助資訊。

對於貴族男性來說,女性還常常要扮演“工具人”的角色,用於幫助他們在政治鬥爭中獲得優勢。前面提到的韋塞克斯國王愛德華,在年輕時與牧羊女(一說是貴婦)埃吉娜有私情,生下兒子埃塞爾斯坦。但為了鞏固盟友關係,他迅速拋棄埃吉娜,娶了埃爾芙萊達。之後又故技重施,迎娶埃德吉夫,前任們無一例外被他親手送進了修道院。

身處社會上層的女性尚且如此不自由,普通女性又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在史料中,鮮有關於她們的專門介紹,但透過各種蛛絲馬跡,我們還是可以大致推測她們真實處境的片段。

面對外敵入侵時,普通女性很容易成為被侮辱、被傷害的物件。維京人肆意劫掠修道院時,修女們的命運往往十分悲慘,或遭到蠻族凌辱,或被賣到遠方成為奴隸。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女性為了守護家園,也會加入軍隊,以柔弱之軀奮起抵抗。在布狄卡女王的隊伍中,女人的數量很可能要超過男人。

值得關注的是,在英格蘭各王國的法律體系中,女性受到關注和保護的程度整體要弱於男性,比如克努特國王推行的法令中針對通姦行為,男性只是受到譴責,但女性會遭到“公開羞辱、剝奪財產、割去耳鼻”等多項處罰。但與此同時,其中也不乏一些保護女性群體利益的條款。甚至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英格蘭婦女所享有的權利,可能要比維多利亞時代更為完善。

肯特國王埃塞爾伯特頒佈的法律中,允許女性在有正當理由的前提下,可以提出與丈夫離婚的請求,甚至還能帶走一半的財產。

阿爾弗雷德大帝制定的法律體系下,對侵犯女性的行為依據程度輕重,分別處以相應金額的罰款。如觸控自由女性的胸部,要罰款5先令,差不多可以在肯特郡買5頭牛,如果犯了強姦罪,則要被罰60先令。

這些法律條款雖然相對粗糙,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起到了對女性,特別是自由民群體的保護作用。

從羅馬軍團進入不列顛,到七國時代的征伐混戰,再到維京人不斷侵擾,在千餘年的時間裡,愷撒、亞瑟王、阿爾弗雷德……在英格蘭這片土地上,一眾英雄人物留下了或輝煌、或傳奇的篇章。

女性們則通常隱匿於他們身後的暗影之中,等到若干年後,由於某種機緣巧合,如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出於政治需要,諸如布狄卡女王等人會被從塵封的歷史記憶中記起,再次迴歸人們的視野之中。

但更多的時候,她們依然是漫長曆史中的靜默者,或者是史料中以寥寥數語一筆帶過,或者真假混雜的傳說,賦予她們各種標籤,卻模糊了原本的真實面目。就像韋塞克斯的艾德博王后,她是否真的有如此不堪,犯下了種種不可饒恕的罪行,還是說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成了無辜的“背鍋俠”?

其中真相究竟如何,如今我們已無從知曉,但是透過這些散落於各處的零星記載,我們可以窺見特殊時代中女性群體的命運悲喜劇。在關注宏大歷史敘事、英雄史詩的同時,不時把目光投向這些被忽略的大多數,或許也是我們讀懂歷史的另一個有趣視角。

參考資料:

1、 埃德·韋斯特,《黑暗年代》

2、 埃德·韋斯特,《1066》

3、BBC紀錄片,《英國史》

注:配圖來自網路。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