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貴
位於羅霄山脈中部的炎陵縣大院農場,因有著十萬畝連片野生雲錦杜鵑而聞名。每年春天,杜鵑花開,爭奇鬥豔,引八方遊客沿茶鹽古道步行十多里山路前去觀賞。
茶鹽古道是炎陵儲存完好的清代“商業通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古道起點為炎陵縣石洲鄉青石村,經過大院,翻過海拔1841米的江西坳,再經江西井岡山長坪、遂川到達大汾鎮。總里程約為150公里。
據當地人傳說,最開始時,這裡是一條“雞腸道”,後來稱“官道”。古道西起炎陵石洲(今合併沔渡鎮),光緒九年,大院首富成啟富帶頭出資大修過一次。民國時期,石洲首富黃安福加修茶亭。說來也巧,黃安福墓就在茶鹽古道邊旁。他們二人捐資修繕古道,僱石匠百人,歷時五年,採集了上億塊石板、石塊、架橋九十九座,(其實只有九十八座,為了好聽在大汾加了一座,取名“來回橋”,象徵有來有去的繁忙景象),木料用去上百個立方,重鋪三尺古道三百餘里。此後湘贛兩省交通便捷,按照現在來說就是當時的“高速公路”。商旅繁盛,大院漸成湘、贛、粵樞紐。炎陵人將本地特產茶葉、茶油、藥材、筍乾等運往江西、廣東,再從外地運回食鹽、農具等物質。來回一趟行程都在半個月以上,“茶鹽古道”因此而得名。
在這裡還流傳著成啟富為誠信而修這條茶鹽古道的故事。
話說成啟富到江西做生意,走到湘贛交界處的趙公亭避雨。頓時天昏地暗,雷公聲聲,一場特大暴雨就要來臨,他跪在趙公亭心裡默唸道:我平時是賺了不少錢,也沒有跟貧民舍施一點。如果能讓我平安無事回到家裡,我一定修好這條石階路。結果,他還真的順風順水回到家中。為了兌現自己許的願望,於是成啟富捐資並主持修路。
經過五年努力,這條茶鹽古道煥然一新。一擔擔流動的物品成了炎陵山區一道道特獨的風景線。有的在路上小憩一會兒,用草帽來扇風;三五成群的挑夫互相幫助,談笑中又踏上艱難的旅程。現今的人走在這條茶鹽古道為了消遣,和大自然來一個零距離接觸。而古人在這條古道上僅是用汗水換來一點家用。他們當時可沒有心情去欣賞美景,只是對著潺潺清泉,擦擦臉、降降溫,也算是享受了大自然的饋贈,並由此感受到一絲絲快慰。
在這條“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古道上,所發生的故事耐人尋味。
比如,有個挑伕力氣很大,號稱“大力士”。大力士說:“我一個人能挑二個人的東西。一肩能挑起繁重的東西走完這段坡”。這時有一個人就不相信,決定跟他賭一把。大力士二話沒說挑起就走,可能實在太重,大力士想休息一會兒再走。可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時,大力士計上心來,他放下擔子,吹牛皮說:“這東西太輕了,我再去加幾個石頭。”這時對方不敢賭了,免得白白的送一擔物品。可以說茶鹽古道上也有許多這樣的趣事。
歲月匆匆過,彈指一揮間。在毛主席領導的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這條茶鹽古道又成了炎陵人民給紅軍送糧食的“紅色通道”。當年,不少炎陵兒女也是從這條古道走上井岡山,跟著毛委員幹革命。一首客家山歌唱出了當時小妹送情郎當紅軍的情景:“哎喲囉……紅軍阿哥慢慢走,小心路上有石頭,卡住阿哥的腳趾頭,疼在老妹心裡頭。”
據說,當年毛澤東、朱德、劉伯承、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條茶鹽古道上留下了過腳印。目前,炎陵大院農場境內的茶鹽古道旁邊還留存有紅軍當年打白狗子的戰壕。一到春天,古道兩旁的山間和小溪邊上,漫山遍野盛開著映山紅。這血染的映山紅就是對老一輩革命家和紅軍先烈們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