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起肉來,究竟能有多兇猛?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早在2017年,中國的肉類消費總量就比印象中“最能吃肉”的美國高了近2倍
1961-2018年,全球主要國家肉類總產量的變化趨勢,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就這,還遠不能反映出我們真實的戰鬥力。
綜合美國農業部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9年,全球大約消費了7.68億頭豬,其中我國自產自銷的就有5.4億頭,佔全球豬肉消費的70%
不過,最近的新聞,卻著實讓吃貨們捏了一把汗:
作為我國重要的豬肉進口國,德國爆發了非洲豬瘟,對中國的豬肉出口或停擺
緊接著,“養豬大王”、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更是一語道破了我們多年來的吃豬“真相”:
我國在有著“豬界晶片”之稱的種豬方面嚴重依賴進口,如果不解決種豬國產化的問題,將來中國人吃口豬肉恐怕都要被人“卡脖子”
啥?!中國人天天吃的居然都是歪果豬?我們自己的豬哪裡去了?看來,豬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豬的問題了
1、在中國,豬豬身上沒有一個毛孔是多餘的
要想弄清楚中國土豬是怎麼走到今天的“絕境”的,那就不得不從中國人極其“兇猛”的吃豬文化開始說起。
畢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化野豬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家豬的飼養可追溯到約9000一6000年前,養豬歷史可以說相當悠久,這也決定了,比起其他肉類,我們更習慣於消費豬肉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9年的統計,豬肉在中國的消費量佔到了肉類總消費量的62%
這還只是宏觀的資料,一旦真正開吃了,就會發現,按照中國人的吃法,任憑你有多少頭豬也不夠吃。
先來看看青銅級吃豬大法的入門級:只吃肉,
作為豬身上最精華的一塊肉,一頭百十斤的整豬身上也不過只能出四斤左右的“裡脊”。
且中國人吃裡脊,往往連它外面的皮都不會放過。例如,唐魯孫在《中國吃》一文中就提到過,老北京地安門外的慶和堂有一道拿手菜叫“桂花皮炸”。
這可不是簡單的炸肉皮,要選脊背上三寸寬的一塊皮,拔盡毛,炸到起泡,曬透後密封一年之久。食用前泡軟,切絲下鍋,武火一炒,澆上雞蛋,撒上火腿末,鬆軟濃香,還不膩口。就問你香不香吧
如果這算青銅級入門吃豬的話,那可以算得上白銀級吃豬行家的,就只能是各種豬下水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整個豬頭中的精華:豬拱嘴兒
但真正能體現中國人吃豬細節的,是另外一道美食:豬天梯
雖然豬嘴裡的粉色上顎看起來有點令人害怕,但其實它是四川火鍋中常見的食材。牙花久煮不老,往往是剛開鍋就扔進去。
牙花在紅油湯底中翻滾許久,翻出一朵朵與魷魚花類似的白生生脆肉花,口感也與魷魚花頗有些相似之處,只是更脆,更韌。如果吃下水,吃不到牙花這個級別,那就不算真正的吃豬行家
不過,作為一個王者級別的吃豬高手,下面的各種嘗試,那就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了。
比如說,烤豬眼
但只有在一口咬下後,任由爆漿充滿口腔,綻放出鮮香的美味,然後慢慢順著喉嚨流進肚子裡,你才能領略到什麼叫飛昇。
豬眼的外皮彈性和韌勁十足,眼球周圍的膠原物質提供彈牙的肉感,在咬破之前像氣球一樣在嘴裡亂竄。口感勁道,毫無腥味,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讓你眼界大開的“烤豬眼”,豬身上還有很多你想不到的位置,也可以“吃”。
比如,豬蹄甲
在清代,不少民間偏方會用米湯衝豬指甲殼粉末是專門用來治療痔瘡。
一頭豬,按照青銅、白銀、王者這些吃法走完整套流程,掐指算算,也就基本剩不下什麼了。
難怪會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慨:
2、中國人吃豬,細而不精
如上所述,從古至今,中國人根據豬的每一個部位的不同特性都開發出了種類繁複的烹飪方法,由此催生出了對豬的龐大的市場需求,那麼,中國的豬,夠吃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夠。
這裡,還要先說說中國土豬天生的一些bug,比如,吃得多,但是長肉,卻不太容易,好不容易長了肉吧,還肥肉多、瘦肉少
所以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光靠中國土豬來滿足市場需求,顯然就不太合理了。到了1959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更是在頭版頭條的位置發表社論《豬為六畜之首》
與此同時,國家也開始大力引進外國豬種,比如說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約克夏豬等。這些豬長得快、瘦肉多,短短几十年時間,就把我國的豬肉產量提升了好幾個量級。
根據相關統計,養1頭中國土豬的成本等於3頭外國瘦肉型豬的成本
我們今天吃到的平價豬肉,大都是上面提到的這幾個品種的洋豬。
洋豬的大量進入,還徹底重塑了中國人對於豬的“審美”
1962年的戲曲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也是黑色。
然而,到了我們最熟悉的1986版電視劇《西遊記》,它已是一頭大白豬了。
到今天,只要提起養豬場,不少80、90後的腦海裡出現的一定是這樣白豬成群的畫面
其實,一開始,這些洋豬確實很好地緩解了燃眉之急,不過久而久之,那些從小吃著中國土豬長大的50後、60後、70後們就發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
在百度上,持有同樣疑問的資訊有7000多萬條,由此可見,這絕對不是個別現象
2010年,發表於《浙江大學學報( 農業與生命科學版)》的《不同豬種肌肉風味前體物質及其營養和食用品質特性研究》
研究發現,中國地方豬種在肌內脂肪、幹物質含量、風味氨基酸含量、膠原蛋白等資料方面的表現,都要明顯優於我們今天吃的外國豬種
和外國的白豬相比,中國黑豬的肌內脂肪含量更高、肉色也更鮮紅。
另外,對於不少中國名菜,選用哪種豬的肉,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川菜大師彭子渝先生就說,炒回鍋肉,一定要用四川本地的成華豬
文學大師李劼人先生在《死水微瀾》裡,就曾這樣描述成華豬的美味:
它的肉,比任何地方的豬肉都要來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將它白煮到剛好,切成薄片,少蘸一點白醬油,放入口中細嚼,你就察得出它帶有一種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獨步。
然而這種回鍋肉,如今越來越難吃到了。隨著養殖數量逐年減少,成華豬到了瀕臨滅絕的時刻。
2019年,成都市種畜場的成華豬保種基礎群體只有公豬16頭、母豬150頭,而同期的四川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則是1300只。
如果世上再無成華豬,真正的回鍋肉,也就不復存在
而江浙版的看家名菜東坡肉,也一定要用到浙江本地的土豬:金華豬
小時候看《濟公》,最眼饞這一口東坡肉
金華豬又名“兩頭烏”,因為頭部和尾部烏黑而得名,又被稱作“熊貓豬”,肉質極好,位列國內“四大名豬之首”:
然而,“兩頭烏”也在面臨危機。
由於生長週期較長,2013年到2014年7月,整個金華市,也只養了5010頭“兩頭烏”母豬。這個數字,實在太渺小了。
長此以往,正如南京農業大學的王雲林在《五十年後,中國地方豬種便會泵瀕危動物嗎?》一文中所提到的,再過50年,中國人就沒有自己的豬肉可吃了。
所以這樣看起來,今天中國人在吃豬方面,雖然仍然保持了一貫的細緻的態度,但在肉的品種和風味上卻基本沒什麼選擇、也不怎麼講究
3、中國土豬的滅絕是一場生態災難
中國土豬種類繁多,豬種資源相當豐富,但可惜的是,大部分本土豬種的真實生存情況,都和上面提到的成華豬、金華豬一樣。
根據2006年的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 88 種地方豬種裡, 85% 的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 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有橫涇豬等 8 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 4 個品種已滅絕
事實上,我國的土豬資源十分珍貴,大都具有產崽多、食譜廣和易飼養的優點,是各國追逐的物件
漢代中國豬種就已外傳,古羅馬帝國引人華南豬並育成了羅馬豬。
18 世紀英國引進中國華南豬改良當地豬,育成約克夏、 巴克夏豬,其中巴克夏更一度是維多利亞女王餐桌上的摯愛
19 世紀初美國引進中國豬種,育成了波中豬和切斯特白豬。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歐美日等一些畜牧業發達的國家相繼引進、研究和不同程度地利用了中國地方品種豬。
2003年開始,歐洲啟動了跨歐亞大陸豬的起源研究,該研究基於分子生物學水平發現,當代長白豬含有很多太湖梅山豬的血統。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現代家豬的遺傳資源的 70% 左右是中國豬貢獻的。
現實卻是,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放棄自己的本土豬種資源,轉而大量引進現成的外國豬種,畢竟這種方式不需要自己投入資金研發培育新豬種、見效快、更方便。
也就是說,中國古人經歷了數千年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警告,放任中國本地豬種走向滅絕“是一場生態災難”
“一些種群在當前看來不一定有太多的價值,但它們關係到動物遺傳資源的未來,這就像氣候變化一樣。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流失,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未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呼籲到。
中國的土豬,是以前老百姓自己在農村養起來的,在非常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千年,傳承至今,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和抗病力都要強一些。
除此之外,保護地方豬的基因,也是在保護“滿足未來不可預見因素的重要基因庫”。這些基因資源獨特且不可再生,一旦滅絕,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今日份福利#
你關於豬豬,你最喜歡的是哪個部位?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阿信將pick 2位讀者,隨機送出中信好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