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程度在古埃及、古伊拉克之後,中國之前,距今五千多年前,即公元前三千多年前誕生。由於現代印度與古印度已經沒有任何文明傳承,所以古印度要加上“古”字,古埃及和古伊拉克同理,而中國沒有“古”字,因為中國文明傳承至今。
由於古印度誕生在五千多年前,所以君主制在印度有五千多年曆史,其複雜和混亂程度比中國歷史更甚,後世認為印度在歷史上從來都沒有統一過,也就沒有大一統朝代。
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朝代是主流思想,有大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大元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一共九個大一統朝代,而中國歷史所說的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很多都比現代中國的版圖小,所以現代中國的版圖不是判定是否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而是統一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疆域,且基本覆蓋現代中國的版圖為標準。
與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同理,後世在研究印度歷史的時候,不能把現代印度的版圖,作為判定是否印度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所以根據後世的判定標準,統一恆河和印度河流域的疆域,以及基本覆蓋現代印度的版圖,就可以視為印度歷史的大一統朝代。
在印度五千多年君主制歷史上,雖然分裂時期遠比統一時期漫長,但仍有三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朝代,這三個朝代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
公元前4世紀之前,印度境內有很多或大或小的國家,非常混亂。公元前4世紀初,印度北部被來自歐洲的馬其頓王國的阿吉德王朝所統治,征服印度的君主就是著名的亞歷山大三世,即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三世征服印度之後,設定總督統治和管理印度。後來,出身古印度貴族家庭的旃陀羅笈多率領古印度人,起兵反抗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的統治,成功消滅和趕走了古希臘人。
公元前324年,旃陀羅笈多登基稱國王,建立印度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定都華氏城,由於旃陀羅笈多出身一個以飼養孔雀而發跡的高貴家族,所以他所建立的朝代就史稱“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建立後,旃陀羅笈多及其子孫後代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他的孫子、第三代國王就是著名的阿輸迦,即大名鼎鼎的阿育王,孔雀王朝在他的統治下達到極盛,疆域幾乎覆蓋了現代印度及其周邊國家,即整個南亞,是一個非常富強的大一統朝代。
阿育王之後,後繼國王大多平庸或無能,孔雀王朝衰落,疆域不斷縮小。公元前185年,第九代兼末代國王布里哈德拉塔被大臣普希亞密特拉弒殺,國祚139年的孔雀王朝滅亡,被巽伽王朝取代,印度再次陷入分裂。
公元4世紀之前,印度境內四分五裂,北部既有中亞歷史上建立的貴霜王朝的勢力,也有古印度人建立的割據朝代。公元320年,出身古印度貴族家庭的旃陀羅笈多(與孔雀王朝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同名)登基稱國王,定都華氏城(與孔雀王朝國都相同),因姓氏笈多,史稱笈多王朝,隨即開始統一戰爭。
旃陀羅笈多及其子孫後代都勵精圖治,把貴霜王朝的勢力趕出南亞,並且吞併了北部所有割據朝代。第三代國王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期間,笈多王朝基本統一印度,疆域覆蓋現代印度中北部和周邊國家,是印度歷史第二個大一統朝代。
在隨後的歷史,笈多王朝由盛轉衰,不斷遭到國內民變和外族勢力的一再打擊。公元540年,第十二代兼末代國王毗溼奴·笈多在戰爭中被殺,國祚220年的笈多王朝滅亡,印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公元6世紀中期笈多王朝滅亡後,印度在其後長達近一千年歷史裡,要不就是古印度人建立的多個割據國家和朝代對峙,要不就是外族也在印度有勢力,歷史發展程序及其複雜和混亂。公元16世紀初,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後裔巴布林在中亞起兵,向印度進軍,一路勢如破竹。
公元1526年,巴布林在拉合爾登基稱皇帝,定國號莫臥兒,史稱莫臥兒王朝,隨後他和他的子孫後代不斷對外發動征服戰爭。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在位期間,莫臥兒王朝達到極盛,滅掉了印度境內及周邊所有國家和朝代,成功統一印度,現代印度及周邊國家都是其疆域,是印度歷史上第三個大一統朝代,也是唯一一個外族在印度建立的大一統朝代,且國都多次變化,最終定都現代印度首都德里。
莫臥兒王朝對印度的統治,比起古印度人自己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都要穩定和長久,可惜在19世紀初開始遭到西方列強之一的英國入侵,不斷割地賠款,淪為英國統治印度的工具。公元1857年,英國推翻第17代兼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滅掉莫臥兒王朝,國祚331年的莫臥兒王朝滅亡,從此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直到公元1947年8月15日脫離英國獨立,成為現代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