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後的程家峪
冬日的程家峪美得像一幅畫。站在崖底抬頭觀望:藍天白雲下,直立的峭壁上,槐樹、棗樹的枝枝丫丫包圍著整個村莊,古村如同一個掛在山崖上的鳥巢,清晨的陣陣鳥鳴開啟了村民們新的一天。
人們站在山崖下看千年古村,古村立於峭壁看大千世界。這就是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太原市晉源區程家峪村。位於晉源街道辦事處風峪溝之小口子岔內,距太原市區20公里,入選至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古村入口山岩上矗立著一尊明代砂岩雄獅,古樸雄健,經過數百年風霜雪雨洗禮,石獅風化嚴重,面容已模糊,依然昂首守望著村落,彷彿在迎來送往……
在入村的崖壁上有一處離地面很高的地道口,據說這是一個瞭望口。當時村裡人可以透過地道來到此處,觀望路過崖下的行人,戰時起到崗哨的作用。
沿著長條砂石、石灰石砌成的臺階,一路向上,彎彎曲曲,或陡或緩,歷經千年的石頭已被歲月磨礪得沒有了稜角,灰色的樹影映在曲曲折折的幽徑上。
行至半山坡,在一叢棗樹下休息,眼睛隨著村莊的走向遠望。村子房屋多為窯洞,就地取材,依山勢而建。石碹窯洞群層層疊疊建在懸崖峭壁之上,背靠大山,面向山崖,整體呈東西走向,坐北朝南,上下層層遞進。
因為人跡罕至,石徑上的殘雪乾淨得耀眼。明亮的朝陽,湛藍的天空,連成片的石頭窯洞,彷彿是故事裡的世外桃源。
懸崖邊上的窯洞、大門、圍牆、臺階、護壩等全部用石頭建造。石窯洞主要集中在山崖一側,共分六層。最下面的一層在崖壁間鑿出建築平臺,依山就勢一字排開碹成窯院群落,再依第一層窯洞洞頂後牆山坡後退一段空間,作為第二層石碹窯洞院落和門前小徑的平臺。就這樣層層疊疊一直建到六層,如懸在空中一般,讓人歎服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建築技術。
再看這些窯洞,從二層以上開始遞進,下層屋頂就是上層的院落,上層院落前圍牆,就是下層屋頂的面牆。層與層、排與排之間建有石臺階,可上下行走。越往上,戶數越多,院落佔地面積也越大。院子大多建有石門,設圍牆,房屋結構也較複雜,空閒處,還栽種有樹木。行走在或陡或緩的石階上,就好像踏在山歌的音符裡,總有一種美妙的樂感流淌在心裡。我們從剛進村的山道處仰頭往上看,只能看到兩層;而在對面的山上從遠處往村子裡看,六層石窯洞一層層、一排排一目瞭然。但現在站在二層以上任何一層的院子裡,視覺上是看不到下面一層的,面前看到的永遠是一道深深的懸崖和對面被森林包裹的大山。
據史料記載,程家峪,是周武王異母兄弟成伯姬叔武后裔的一脈,在唐代時避難於此,石頭築屋,開墾荒地,繁衍生息。據村史所言,“程家峪”在道光六年(1826)之前原名“成家谷”(谷讀 yu) ,取自“有失必有成”之意。
沿著獅子坡上山後就看到不大的五道廟,坐南朝北,五道爺坐裡面護佑村裡的百姓平安。
村子的西側有始建於明代的真武廟,真武廟是一座二層閣樓式建築,東南角有一棵古槐,據說已有600多年的樹齡,按當地習俗,每年農曆六月十六要從後山佛回寺恭請龍王至真武廟,舉行隆重的祈雨儀式。真武廟對面是一座較為現代的戲臺。
真武廟往東50米,古村路旁邊,是一棵有1300多年樹齡的唐槐,高十餘米,樹幹的周長達五米。遭受過雷擊的古樹帶著班駁的滄桑佇立在天地間,粗壯的根部十分遒勁,枝幹突兀不羈。
來千年古村程家峪,看懸巖峭壁上的村莊,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走山間曲折石徑,體驗山野韻律美。
來源:太原日報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