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魚翔淺底 良渚古城打造會自淨的“聰明池塘”
良渚古城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是古城生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遺址公園有了“聰明池塘”,水底的“天然淨水器”能夠實現水體的“自動清潔”。生態技術助力,守護好跨越五千年的這一汪碧水。
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大大小小的池塘水清岸綠,水面化身鏡子,倒映出岸上的一草一木;走近細看,魚翔淺底,“水下草坪”一覽無餘。秀美風景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拍照。
遊客黃佳璇表示:“水還挺清澈的,你看一眼往下望也都能夠望到底,感覺現在這邊治理得都還挺好的。這樣子也能極高地復原以前良渚生態的現象,讓我們更身臨其境。”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營建於沼澤溼地之上,河網密佈,水系發達,似一座水城。為了最大限度還原當時的自然風貌,水體保護與修復必不可少。但在土遺址範圍內治水,卻面臨著難題。
杭州良渚古城文旅集團副總經理陶波說:“其他地方治理水,只要用大型的機械就可以施工。但在我們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這種方法是不可行的。在地表以下,基本上三四十公分有可能就是良渚時期的文化層;在池塘裡面,可能是在水面下面七八十公分就到良渚文化的遺存。”
文物保護是第一要義。為此,遺址管理方決定在治水期間不用大型機械、不用化學手段,透過投放“載體固化微生物”,打造“天然淨水器”。
浙江國泉生態環境有限公司技術總工王紅曉介紹:“水體中的汙染物,對於微生物來說實際上就是它們的養分。所以這樣充分利用微生物降解汙染物的功能,把水體裡面還有底泥中的汙染物給它削減掉。”
池塘裡,還種上了矮苦草等沉水植物,養起了魚蝦螺貝等水生動物,蟲控藻、魚食蟲的食物鏈,構建起會自淨的水底小生態。截止目前,遺址公園內近30個景觀池塘都已完成這樣的生態立體修復,23個達到Ⅱ類及以上水質標準,水體透明度常年保持在1米以上。
陶波表示:“我們將繼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良渚遺址獨特的歷史風貌和生態景觀給展現好、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