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磧口古鎮領略黃河文化

 “側耳傾聽,你應該可以聽到駝鈴、馬蹄聲聲,聽到老艄公、貨運商的猜拳行令聲,可以聽到酒肆、客棧小二招呼客人歇腳的攬客聲,還有精明商人手指撥打的算盤聲……”深秋時節,走進山西省呂梁市的磧口古鎮,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走進了歷史。

在磧口古鎮領略黃河文化

圖說:磧口古鎮 官方圖

  磧口位於黃河晉陝峽谷中部,南臨著名的孟門古鎮,因黃河大同磧而得名。在這裡,黃河由北而來,湫水河從東而至,臥虎山橫亙鎮北,黑龍廟雄峙河東,山的氣勢與河的雄渾,勾畫出一幅“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古鎮曾為軍事要衝,明清至民國年間,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西接陝、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為東西經濟、文化之樞紐,漸漸有了“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美譽。

  據介紹,磧口的名稱緣於大同磧的險惡。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隱藏於黃河水下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船筏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水運航道的中轉站。當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黃河運到磧口,卸貨後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轉運到西北。據記載,商貿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隻有150艘之多,各類商號店肆300多家。“物阜民豐小都會,河聲嶽色大文章。”清朝文人曾這樣描述當時這裡的盛況,並依託日夜喧囂奔騰的黃河水,日復一日,把“水旱碼頭小都會”的聲名推向下游、傳播四方。

  值得一說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磧口都是華北通往革命聖地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當時鎮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為繁榮邊區經濟和解決八路軍、人民解放軍的物資發揮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東渡黃河前夕,曾夜宿於磧口,然後輾轉到西柏坡,運籌於帷幄之中,指揮了決定中國人民前途命運的解放戰爭。現在,鎮內還儲存著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和路居處等。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鐵路、公路、航空等運輸功能的進一步完善,昔日的“水旱碼頭小都會”繁華落盡,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但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奔騰不息的萬里黃河、山巒起伏的黃土高原、獨特的人文景觀,則繼續在這裡交織展現,形成了以磧口古鎮為中心的文化旅遊景區。如今,古鎮有數量豐富且儲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包括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築和廟宇、民居、碼頭等,幾乎涵蓋了封建制度下民間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典型型別。更為難得的是,古鎮至今還保留著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近年來,呂梁市不斷挖掘整合古鎮、古村落、紅色遺址等文化旅遊資源,加大文旅專案的開發力度,全力打造文旅品牌。磧口古鎮作為呂梁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市、縣兩級政府堅持在充分保護好文物古蹟的基礎上搞好規劃設計,本著修舊如舊原則,加大磧口古鎮的修復開發力度,完善了標識、標牌,升級改造了旅遊廁所,採取不售門票,開放式的遊覽,還邀請專業團隊精心打造了美輪美奐的實景歌舞秀《如夢磧口》,讓觀眾在360°旋轉觀演臺上,以黃河奔湧的濤聲相伴,聽商旅駝鈴、憶晉商傳奇、頌紅色精神、品磧口民俗。這是一場獨一無二的演出——黃河為幕,古鎮為景,以磧口古鎮的人文元素和自然資源為底蘊,以音舞詩畫為藝術載體,以現代舞臺科技和視聽效果為手段,逼真地再現了當年晉商的繁榮、黃河兒女的奮鬥、生活和愛情、乃至毛澤東主席東渡黃河、新時代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等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經典瞬間。演出中既有《走西口》《想親親》等山西民歌,也引入臨縣傘頭秧歌、磧口說唱、道情戲、嗩吶等地方元素,讓觀者在黃河岸邊切身領略黃河文化。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8 字。

轉載請註明: 在磧口古鎮領略黃河文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