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書法進入當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品的商業運作、書法培訓與各種活動、展覽賽事的規模或創新等都是古人難以想象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而弊的這一端,是民間出現不少負面聲音。

大家想過嗎?為什麼當我們一提到中書協,不管是會員、作品、賽事或獎項,都會招來那麼多爭議、質疑甚至謾罵?為何呼籲取締、解散的聲音甚囂塵上,甚至還有會員怒懟書協、退出書協?

客觀來說,種種負面聲音主要來源以下問題:

思維觀念不同

有的人覺得書法就是修身養性,不應該拿來比賽、評比,更不應該憑藉會員的身份,把字拿來銷售運作,覺得“有辱斯文”。想想還是有些道理,因為自古有云“文武第一,武無第二“,要將書法評比排名,很容易引起爭議,且標準也在變化,很難做到獨立客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公平公正。所以,近年來中國書協把許多賽事等次獎取消,這是件好事。

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有的人寫了幾十年字,投了幾十次稿都石沉大海、名落孫山,但骨子裡卻總覺得自己寫得非常好(哪怕很差勁),從不去認真思考落選的真正因素(如取法、結構、神采、氣息、格調等),認為別人一定是靠關係或重金入展入會,是中國書協的“權錢交易”“暗箱操作”把自己這塊“真材實料”擠出去了。於是憤世嫉俗、漫天叫罵。本質上,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心態。

且此類人數龐大,比如去年第12屆國展,總收稿量達5.2萬件創新高,但是入展率僅1.9%,落選作品5.1萬件,這幾萬人中有不少人屢戰屢敗、怨聲載道。

集訓出來的“快餐會員”

快餐會員是什麼意思?每當中國書協有展覽出來時,很多國展高手或名家就開短期集訓班,集訓三天五天或一個星期,幫你打造一副國展作品,能不能獲獎入展就看你運氣了。怎麼打造呢?老師分析形式、材料,確定字型大小,然後集字讓你去臨摹、調整,最終結果是有可能入展、入會。

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但問題這些會員很多隻能寫這一副字或一種字,久而久之,大量水平參差不齊的會員出現了,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後來,中國書協的抽查、複試的舉措,讓一些鑽營取巧的人敗退下來。

基層人群審美認知有限

廣大普通百姓和基礎愛好者、楷書愛好者總是把寫字等同書法藝術,要注意寫字最大的功能是美觀、實用,要求一目瞭然;而書法藝術是在漢字的基礎上,透過毛筆等材料對漢字點畫線條結構進行技法處理,融入作者對傳統文化、審美、修養等進行綜合表現與情感表達。但是基礎愛好者尤其是楷書愛好者就會產生牴觸心理,就如同告訴一個還沒入門人說《祭侄文稿》是件好作品,他會覺得“你有病吧”“你考試敢這樣些麼?”“我兒子都寫得更好!”可見,當前國民書法審美層次亟待提高。

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錯誤的書法觀念誤導

民間書法教育的錯誤觀念有如“楷書等同基本功”“楷書無欺”以及某些影響較大的書法老師藉助光碟影片、網路等多媒體傳播,在學生和群眾面前對中國書協灌輸洗腦式的詆譭,對中國書協的形象造成磨損,加上江湖地攤、老幹體、玩票圈以及山寨野雞協會等都充當了“打手身份”,最終導致民間出現大量不滿與詆譭。

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一些“特殊會員”的負面影響

在中國書協會員中,出現了一些社會上的特殊人物,比如書協內部大貪官趙長青,再如高官書法家—大貪官王有傑、陳紹基等,再如明星唐國強、鬱鈞劍等,以他們的書法水平是入不了中國書協的,但是他們影響力太大了,與書法捆綁在一起,或被眾星捧月又或成為眾矢之的,最終反饋到中國書協:是誰做關係讓他們進去的?那些爛字為什麼還高價銷售?背後的利益鏈引發群眾質疑。

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頭銜與利益關係

書協有很多職務,但職務高低與水平不成正比。比如書協主席、副主席的書法水平很普通,甚至還常寫錯字,引起人們的恥笑和牴觸。且作品潤格卻按主席、副主席、理事、會員等各種級別頭銜與利益緊關聯,必然引起廣大群眾質疑、反感。

當然,眾多協會組織,無論是中國書協,還是美協、作協、音協、舞協……因為有利益關聯,都會有這樣那樣的聲音出現。中國書協也更加意識到這些問題,所以才透過反腐敗、反舞弊、去名次化、精簡賽事展覽等工作,剔除詬病、最佳化機制,負面形象有所改善。

—版權宣告—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3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一提到中書協,都是罵聲一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