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去過紅旗渠多次,或在春天,或在秋天,都是風景如畫的季節。對於紅旗渠,我心底懷有一種非常特別的崇敬的情感,原因不僅在於她傲然佇立於生我養我的故鄉,而且在於她的身上彰顯了一種意志,一種氣概,一種精神,並時刻令我仰望和致敬。
她如一條綿延不絕的漂亮絲帶,飄逸於壁立千仞蒼翠欲滴的雄奇太行。每看到她,我都會穿透歷史厚重的幕布遙望那時代的淒涼,我都會拂去時光朦朧的煙霧凝視那年月的悲壯,那一條蜿蜒崎嶇碧波盪漾的紅旗渠,曾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願望,曾讓多少人不計酬勞地付出青春熱血,曾令多少人高舉她的旗幟高唱她的讚歌追逐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缺水,歷史上曾引發人相食慘劇
林縣,自古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514年時間裡林縣共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干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因為沒有水,沒有糧食,以至於在旱情最嚴重的時期,竟然發生慘不忍睹的人相食慘劇,而這樣不可思議的歷史事件,有記錄以來發生過5次。
荒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那是彼時林縣的真實寫照。
水比任何東西都金貴。沒有一缸水,再好的姻緣也得扯斷。沒有一擔水,再貴的人命也會自殺。沒有一瓢水,再好的關係也要決裂。有水就能活,沒水就得死,在水面前,人的生命尊嚴支離破碎。
林縣人也曾為改變窮山惡水而做出努力。元代修了天平渠,明代修了謝公渠,然而,杯水車薪,缺水狀況並未有根本改變。儘管解放後也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但由於水源有限,吃水和農業灌溉依然是困擾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面對前所未有的乾旱,水渠無水可引,群眾無水可吃,幹部坐不住了,他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百姓受苦歷史重演,經過討論,決定要徹底解決水的問題,為此,必須走出林縣去探尋新的水源,修渠引水。
二、修渠,困難再大也沒有吃水困難
縣委書記楊貴向全縣人民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動員令。
那是新中國最困難的年代。修渠的地方,不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峰巒疊嶂的太行山。在沒錢、沒技術、沒現代工程機械甚至沒有糧食和水的情況下,要舉全縣之力建設最宏偉的水利工程,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決定了要跟天鬥,跟地鬥,要徹底改變“天旱把雨盼,雨大沖一片,捲走黃沙土,留下石頭蛋”的舊山河,他們寧願苦戰,不願苦熬,寧願流血,不願流淚。一聲令下,眾志成城,十萬大軍進太行,浩浩蕩蕩,掀起了戰天鬥地的建設高潮。
在建設工地,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使。荒山野外,懸崖峭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民工們帶著家裡的鐵钁、鐵鍬、小推車上了工地,用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劈開太行山,修建一條改變子孫命運的紅旗渠。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計酬勞,無私奉獻,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太行山上。
沒有石灰,沒有炸藥,沒有水泥,那就請來能工巧匠,一邊學一邊幹,活人總不能讓尿給憋死。
再大的困難,都難不過林縣人吃水難。為了解決吃水難,還有什麼苦受不了呢?
夜裡沒地方睡,那就睡在山崖下,石縫裡,壘石庵,挖窯洞,只要躺得下就行,無所謂有沒有房頂有沒有床。吃則更將就,白天干活兒吃窩窩頭,喝野菜湯,晚上不幹活兒,那就天池撈月亮。
那些奮戰在太行山上的民工,都是當之無愧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紅軍不怕遠征難,我們不怕風雪寒,飢了想想過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嶺,千難萬難只等閒,為了渠道早送水,爭分奪秒搶時間。”我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站在紅旗渠岸上,看那懸空險峻的鷹嘴巖,看那直插山體的青年洞,看英雄浮雕,看炸山炮眼,怎能不歎服當年忍飢挨餓的修渠人愚公移山換新天?
10萬人用了10年時間,終於建成了紅旗渠。為這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三、犧牲,紅旗渠總設計師年僅27歲
吳祖太就是其中的一位。
吳祖太的名字家喻戶曉,但是,他不是林縣人,而是原陽人。
紅旗渠動工後,吳祖太擔任工程股副股長,負責工程設計和勘察工作,可謂紅旗渠總設計師。
在家中,他是獨子。父母希望他早日與做教師的妻子完婚,但由於水利專業技術力量缺乏,吳祖太始終脫不開身,婚期只能一拖再拖。結婚不久,吳祖太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命運不幸。在一次義務勞動中,他的妻子為搶救一名橫穿鐵路的學生,英勇犧牲。聽聞噩耗,吳祖太悲痛欲絕,在懷著沉重的心情處理完妻子的後事後,便收拾行囊返回了紅旗渠建設工地。
他是技術員,必須身先士卒衝在一線。在紅旗渠的一處隧洞內,現場施工的民工出來說隧洞內的土壁出現了裂縫,掉土嚴重。吳祖太一聽,放心不下,不顧個人安危,欲往隧洞檢視險情,同事勸他明天再去不遲,他卻說不能叫民工冒險施工,得想個辦法才行,於是,執意前往,不幸洞頂坍塌,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終年27歲。
他的遺物只有一個小木箱,裡面裝的全是紅旗渠工程的設計資料。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犧牲在太行山上,一腔滾燙的熱血,就這樣消融於紅旗渠水。
四、感恩,一個林縣人替英雄給父母養老送終
吳祖太犧牲了,誰來給他年邁的父母養老送終?
那年代的人,淳樸,高尚,心裡沒有那麼多功利算計,誰也不會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提出非分要求,謀取好處待遇。為人民服務,被人民銘記,或才是最高的榮譽和褒獎。吳祖太被授予烈士稱號,他的遺體也要送往原陽老家。他的同事、林縣水利局幹部劉合鎖等人接受了這個任務。
獨子過世,這種事不論攤在誰的頭上,都是不可承受生命之重。劉合鎖沒有想好,該怎麼去面對父母的絕望,該如何去寬慰父母的悲傷。
走進吳家小院,劉合鎖未語淚先流。他的淚是滾燙的,熾熱的,那裡面不僅包含了對一個異鄉人獻身紅旗渠的惋惜和欽佩,而且包含了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無以言說的悲痛和共情。他該怎麼告訴老人發生的一切呢?
老太太仔仔細細地看了劉合鎖一會兒,上去就一把抱住他,邊哭邊說:“誰說俺孩兒死了?這不就是俺孩兒嗎?”老太太撕心裂肺的哭聲具有感天動地的力量,人情感的閘門,根本經不住這悲傷的宣洩。劉合鎖不假思索地跪倒在地,給兩位老人磕頭:“娘,我就是您的兒子啊!”大家相擁而哭,眾人無不動容。
吳祖太把自己年輕的生命獻給了紅旗渠,獻給了林縣人,而劉合鎖,則以個體的力量,擔負起了為林縣人照顧吳祖太年邁父母的責任。
時光荏苒,歲月流長,劉合鎖心甘情願地將吳祖太的父母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他每年都要跑到原陽看望老人幾次,給他們帶去林縣的土特產,給他們送去政府的撫卹金,給他們送去他們本該享有的晚年的安適與幸福……
老人去世,劉合鎖專程跑到原陽奔喪,為老人披麻戴孝送終。
多年以後,他又與吳祖太妻子的家人一起,將一直異地分居的夫妻按照農村習俗合葬在一起。
那一條盤繞在太行山上的渠,不只是一條流淌著冰冷河水倒映著春秋光色的渠,她有著鮮活的人情,有著高尚的道義,有著那一座不朽豐碑可以見證的愛、責任和人性。
紅旗渠如一座精神豐碑嵌刻在太行山上,記錄著那時代的淒涼,敘說著那年月的悲壯。我漫步在綠樹成蔭的紅旗渠岸上,傾聽歡聲笑語,凝視靜水流深,放任自己的思緒沿著那一條飄逸的絲帶飛向久遠歷史,飛向可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