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帶火了文化旅遊,卻頻頻遭遇釋義不明、內容不新等問題,導遊吳祥利——
從時代需求中探尋文旅融合之路
□ 記者 孟一
“做官的要講官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做生意的要講商德,‘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原來,在什麼崗位做好什麼事就是‘德’字的起點啊!”日前,一名來曲阜的遊客在“蹭聽”孔府導遊講解後恍然大悟,一邊在自己的公眾號上髮長文感慨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邊打聽那名“不拒蹭”導遊的身份,沒想到,她竟是曾在2018年火遍全網的曲阜“初代網紅”——吳祥利。
旅行時,“蹭聽”被很多花錢請導遊的遊客視為一種不恥行為,可吳祥利卻並不怎麼在意。在她看來,和看山看水的自然景觀不同,曲阜的景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如果沒有講解,那每個景點都像是同質化了的古建遊,看不出背後的文化精神。所以,每當看到有遊客“蹭聽”,她總會有意識地提高一下“調門”,讓更多遊客有機會了解到儒家文化的時代價值。
其實,1982年出生的吳祥利在30歲之前還是一名守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孩子3歲上幼兒園後,她才決定要出門找份工作,而就業方向,正是與她所學專業——歷史學聯絡密切的導遊行業。
“當時的旅遊市場還不是很健全,導遊的文化素質也是參差不齊,遊客們的體驗差距比較大。”談到初入職場的體驗,吳祥利直言,雖然自己從小就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感興趣,但最初的工作目標和其他導遊並沒有什麼兩樣,就是簡單賺點錢貼補家用。殊不知,遊客一次故意的“刁難”,很快顛覆了她的從業“初衷”。
導遊接活,難免要看遊客臉色。在一次攬客過程中,遊客開口發問,“我們都知道孔林裡有塊乾隆五十四年的碑很出名,如果你能說出具體年份我們就請你做導遊!”面對這樣的蓄意刁難,吳祥利紅著臉一時語塞,因為,熟背的導遊詞中並沒有這一內容,而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也不足以回答這一問題。
沒有抱怨、只有警醒。經此一事,吳祥利意識到,如果自己輕易被遊客問倒,就不算是名合格的導遊。於是,她開始在工作之餘瘋狂補課,捧著經典學、對著鏡子練,並把遊客的提問當作自我鞭策提升的重要渠道,幾年堅持不懈地學下來,終於讓吳祥利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2018年8月,吳祥利工作時的一幕被遊客用手機錄了下來、傳到網上,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的講解很快火遍網路,網友們紛紛點贊留言稱讚她,“把儒家文化講得這麼風趣、接地氣,厲害了我的導遊!”
和那些獲取了流量就開始琢磨開賬號、拍短影片變現的人不同,“被網紅”的吳祥利並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卻也因此走上了弘揚儒學的新路。在一次與原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的交流中,儒學大家的一句話點醒了事業蒸蒸日上的吳祥利,“有了人氣、有了流量你就不再只是個導遊了,而是曲阜傳播儒家文化的一扇窗戶,講解不僅要嚴謹,還要注重文化的轉化、要具備實踐的指導價值。”
也是從那次談話起,吳祥利開始更加系統地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報名參加了文化學者李文文的線上課,除週末外,每天雷打不動地從清晨6:00學習到6:30,5年下來把一本《論語》反覆啃了3遍;還不斷嘗試根據群體特徵變換講解內容、引入體驗專案,在吸引年輕一代興趣的同時更好地傳播儒家文化。
從最初放諸四海而皆準、旨在討遊客歡心的“來,上臺階,寓意步步高昇!”;到後來的“《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是說,喜怒哀樂的情感沒有發生,可以稱之為中;喜怒哀樂的感情發生了,但都能適中且有節度,可以稱之為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二者合二為一即為中庸之道。”;再到今天的“如果在馬路上遇到兩個起爭執的人,不要袖手旁觀,要做到勸和不勸爭,凡事以和為貴就會避免滋生大的事端,這就是中庸。”……孔廟大中門前講解內容的悄然變遷,不僅見證了吳祥利的悄然蛻變,也從一個小切口展現出了曲阜文化旅遊形態的嬗變。
“導遊是視窗,志願者、計程車司機、飯店老闆等服務行業從業者也是視窗,當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都更好地用儒家文化的行為操守去進行自我要求和約束,文化的影響力就從紙上滲透進了生活,隨之而來的,是整個文旅業態和環境的高質量發展。”吳祥利說,她會和同行一起堅持不懈從時代需求中探尋文旅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