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千年古城,存百年風韻,南近曹門,北臨鐵塔,東依城垣,西環惠濟河,曾歷經風雨滄桑,也見證歲月榮光,它就是被評為"中國最美大學"之一的河南大學,明倫校區的近代建築群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在校園中,一磚一瓦一飛簷,都講述著河大的絕美風采。本期推送,就帶你走進河大校園內那些歷史建築,藉助它們觸控時光脈絡,一窺河大百年崢嶸!
鐵塔
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的開寶寺塔,無疑是開封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在近千年的時光裡,開寶寺塔見證了開封城的盛衰榮辱,有八荒爭湊的興盛繁華,有黃河氾濫的流離失所,有異族入侵的家國血淚。一座千年鐵塔靜默矗立於鐵塔湖畔,與一所百年學府相互守望,在歲月的畫面裡凝結成了最美好的模樣。
城牆
作為八朝古都的開封,留下了較為完整的古城垣遺址。河南大學的東門就依託開封古城牆而改建,可謂極具風韻。每天無數的學子從城牆下穿行而過,心靈也由浮躁趨於寧靜,潛心書齋,神交往賢。一磚一洞,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一來一往,都彰顯著為學的初心。
南大門
南大門古樸典雅,富麗堂皇,1936年由劉季洪校長遵循中州大學設計草圖的規劃,按照許心武、李敬齋的設計興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936年10月,河南大學的南大門落成,這句選自《禮記·大學篇》的校訓,"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就被鐫刻於河南大學南大門內側門楣之上。
貢院碑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總共實行了一千三百餘年之久,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才被宣佈廢除。而中國科舉制度的最後兩次會試,都是在河大校園這片土地上舉行的(當時河大是河南貢院所在地)。因此河大校園,就成了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地。如今,在學校中軸路以西,有一條南北向的小路——貢院路,向我們訴說著曾經河南貢院的輝煌與沒落。兩幢河南貢院碑字影斑駁難辨,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也封存了延續千百年的文化制度。夕陽下,石碑巍巍,和風習習,古今融匯,中西並舉,流風遺韻,文脈在茲!
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門
1912年,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古城開封清代貢院舊址誕生,首任校長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渾厚典雅的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門不由讓人眼前一亮,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亦是中西合璧的見證,佇立在河大校園裡的它,猶如一本生動經典的史書,默默地向人們講述著河大的歷史。
大禮堂
青磚灰瓦,飛簷鬥閣,大禮堂與南大門遙遙相望。大禮堂由從歐美留學回國在河南大學工學院土建系任教的張清漣教授設計,歷時三載(1931—1934),耗資二十萬元建成。樓上樓下可容納3000多人,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近代建築群
從學校大門向北至大禮堂構成一條南北長0.5公里的中軸線。中軸線東側分佈有"六號樓"和10座分佈整齊的齋房(即"東十齋"),西側有富麗堂皇、古色古香的"七號樓"和"西二齋"。有關專家認為,這座建築群是中國高校建築雄偉、構造精美、中西合璧的代表,尤其是造型的優美,製作工藝的精巧和色彩的運用,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六號樓
六號樓是學校現存最早的中西合璧式建築,於1915年破土,1919年完工。六號樓又稱為博文樓,"博文"二字出於儒家經典《論語》之《雍也》篇:"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它巧妙地結合了中西建築的藝術風格,兩相輝映,意境雋永,既具厚重典雅之神,又顯恢弘現代之韻,是當時閉塞中原地區的一股新潮。
·七號樓
七號樓又稱"博雅樓",位於中軸線的西側,又被稱為河南大學的"公主樓"。於1924年動工,1925年建成。整座樓的外觀古樸典雅,氣韻深厚,既傳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又巧妙結合西方建築的特點,中西合璧間構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十二齋
十二齋由"東十齋"和"西二齋"組成。十二齋作為學生宿舍,陸續修建於1921—1952年,許多大師鉅子都曾經在這裡留下步履痕跡。學生宿舍取名為齋房,意在告誡學生要修身養性、好好讀書。
……
青瓦淡墨,飛鴻落花,青磚綠瓦、藤蔓葳蕤,漫步古樸校園,暢享詩意生活。這裡是河南大學,期待你的到來。
原素材來源:河南大學學生會官微、河南大學官微、博雅之聲官微、河南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