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由“黑”到“綠” 從“挖”到“遊” 一座“老煤城”的蛻變之路

由 雋寶霞 釋出於 休閒

華夏奇石山景區內上演的行進式旅遊實景劇《石道天歌》。 李佩珊 攝

中新網石嘴山7月15日電 題:由“黑”到“綠” 從“挖”到“遊” 一座“老煤城”的蛻變之路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廢棄的礦山如何進行生態修復?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實現轉型?中新社記者日前在中國十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的寧夏石嘴山市找到了答案。從“滿面塵灰煙火色”到“山清水秀美如畫”,這裡實現了“華麗蛻變”。

從“黑山”到“綠山”

石嘴山坐落賀蘭山下、黃河岸邊,因煤而建、因煤而興。60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20多萬建設者匯聚於此,在一聲聲工業鳴奏中,產出了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噸鐵、第一噸鋼。然而,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過度依賴能源資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該地200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城市。

曾因挖煤而變身“黑山”的賀蘭山,滿目瘡痍。2017年,當地成立賀蘭山清理整治指揮部,展開賀蘭山生態治理保衛戰,關停煤礦,進行生態修復工程的同時,探尋工業旅遊發展之路。

中國最高齡綠皮火車變身“旅遊專線”穿梭於賀蘭山間。 李佩珊 攝

最具代表性的轉變當屬大武口區的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景區。

登高遠望,景區內綠意盎然,奇石爭怪,與遠處碧波盪漾的國家溼地公園星海湖交相輝映。然而,眼前的美景原為一座巨大的粉煤灰堆場,堆積了20多年排放的1100萬立方米粉煤灰,佔地面積1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標準化足球場,最高處達18米。因此,華夏奇石山曾被稱為石嘴山“第一煤渣山”。

“每當颳大風,灰塵能飄到四五公里外。汙水橫流、氣味刺鼻,星海湖也跟著遭殃。”石嘴山市奇石山文化旅遊公司總經理楊帥告訴記者,在粉煤地搞綠化,唯有利用現有地形放坡整形,多層覆土。“我們先後鋪設灌溉管道,裁植喬木、灌木、草花進行綠化,建成精神文化園、詩詞園、中外名人雕塑園等,使其變為國家4A級景區。”

大武口洗煤廠內新改造的寧夏工業紀念館正在建設中。 李佩珊 攝

記者探訪當日,景區內正在表演行進式旅遊實景劇《石道天歌》,訴說著賀蘭山下的蝶變故事。黑龍江籍遊客於淼看完感觸很深:“眼前的青山綠水很難與曾經的黑山汙水相關聯,這裡的美景與南方的江南水鄉不相上下。”

從“挖山”到“遊山”

從山下的洗煤廠,到山間的採礦區、造紙廠、水泥廠、鋼廠……一輛中國最高齡綠皮火車連線兩者。當這些工業舊址隨著時代淘汰為遺址,原本該“退休”的綠皮車卻成為一抹鄉愁的承載者重換光彩。“將老工業城市轉型為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城市,就得靠‘挖山’吃山變為‘遊山’賞景。”大武口區政府副區長何秉海表示。

賀蘭山間的老礦區石炭井舊街綠樹抽芽,重換生機。 張啟輝 攝

今年5月1日,這輛銀川始發開往石炭井汝箕溝的7524/5次綠皮火車正式冠名為“石炭井號”旅遊列車,乘坐綠皮小火車漫步賀蘭山間,獨特環境、沿途地貌盡收眼底。

“石炭井號”旅遊列車的起點是大武口火車站,進站前和出站後的必經之地是曾經的大武口洗煤廠。目前,洗煤廠中的老舊建築現已被改造成為獨具工業風的競技體驗區、尋憶科普區、水上樂園區……成為集觀賞、休閒、研學、展示、娛樂等為一體的工業遺址公園,真正實現了工業的“黑色”變為旅遊的“彩色”。

在這趟列車上工作了30餘年的乘務員趙華明親身經歷了變化。“以前出行就靠這趟車,山上是歲月的痕跡,山下是現代工業風的蛻變,我希望這趟車永遠都不要‘退休’,讓更多人感受不一樣的風景。”

綠皮車內的乘客。 李佩珊 攝

大武口區文廣局局長王靜告訴記者,大武口區累計直接投入5.16億元(人民幣,下同),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0.13億元,盤活旅遊用地3508畝,構建產業圍繞旅遊轉、產品圍繞旅遊造、結構圍繞旅遊調、功能圍繞旅遊配、民生圍繞旅遊興的發展大格局,“硬發展沒道理,我們根據城市特點進行山水融合,讓工業遺蹟化身工業旅遊資源,同時引進汽車拉練賽、徒步穿越賀蘭山等專案,讓老煤城重新綻放青春。”

如今,舊日“煤城”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宜業、宜居、宜遊的綠色城市,為更多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探索出可借鑑的經驗和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