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⑥太平鎮: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川南赤水河南岸,有個水陸交通樞紐:太平古鎮。

太平鎮隸屬四川古藺縣,與貴州習水市醒民鄉一橋相通,成為古藺出川入黔的東大門。這裡很早就是商賈聚散的古渡口,成就一方驛鎮。群山環抱中,房屋依山傍水,層層疊疊,素有“小重慶”之美稱。這裡也是南方絲綢之路支線“牂柯道”(夜郎道)上人煙稠密的集鎮。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⑥太平鎮: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

出川入黔的鹽運古道,成為生活於高原與山區的民眾同其他族群進行物資交換的必要通道,由此成就了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進而為社會整合奠定了基礎。

太陽在淡淡雲層中若隱若現,清涼的風吹在來臉上,空氣裡似乎帶著花草的清香,沁人心脾。古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似乎在這柔和的日子裡放鬆了心情,放慢了腳步,享受著寧靜的生活。街西頭,一顆上百年的黃葛樹破牆而出,樹根迂迴曲折,緊貼牆壁,與牆壁上的爬山虎交相輝映。

太平古鎮猶如一個經歷滄桑的白髮老人,身上承載了太多累贅。古藺縣地方誌介紹,戰國至先秦時期,太平古鎮屬古習國部落和夜郎國,該鎮被人稱為“落洪口”。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在這一帶出兵佈陣。明代以後,來自江西隴南縣太平堡的商人朱復桐,為紀念先輩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傳道,將“落洪口”更名“鹿平場”。朱氏後裔為了懷念家鄉的“太平堡”,將其易名為“太平渡”,沿用至今。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⑥太平鎮: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

鎮上赤水河邊有一處碼頭遺址,四周綠苔重重,樹木繁茂,時有遊客來參觀。這個碼頭,就是川南有名的太平渡,現在叫紅軍渡。

太平古鎮歷史悠久,房屋多為清末和民國時期所建,因地勢陡峭,多依山形走勢。鱗次櫛比的建築中,有一種閣樓風格的房子很引人注目,那就是吊腳樓。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舊址,就是這種建築代表作。

這座深宅大院地處半山腰,是當年朱德總司令設在太平鎮的指揮所,房屋為穿鬥式混合建築,院內古樸傳統、寬敞清淨。附近,曾用作紅軍醫院的劉宅、李宅,也是川南院落民居的代表建築。

走在古意悠悠的石板街上,聽小販長長的吆喝,偶爾與坐在屋簷下賣草鞋的老人對話,或與賣米粑的年輕媳婦聊天,就會覺得時光倒流,彷彿置身於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這裡不僅有古老的街道、純樸的街民,還有優美、動人的風物傳說,“春燕銜泥”“茶鹽星火”“九溪煙雨”……還有古藺揚琴、劃龍船、耍花燈、牛燈、打連廂等多種民俗文化。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⑥太平鎮: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

鎮上居民不多,民風濃郁。幾位坐在屋簷下聊天的老人說,每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鎮上是最熱鬧的。居民們用繩子將紅彤彤的燈盞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掛於家屋高處,大戶官紳則喜歡將火力旺盛的燃燈,高掛在河邊舟船的桅杆上。寒夜裡,那些遠方歸來的遊子,從幾公里外的遠處都可以看到家鄉的燈盞,感受到故園溫暖的召喚。

古藺縣文史資料介紹:清乾隆年間的中秋節,滿鎮燈火燈火輝煌,不啻琉璃世界。一趙姓鹽商大開府邸,每次都把花燈掛的高高的,最高時有七八丈,十分醒目。亮晶晶的趙家花燈與赤水河月影相映成趣,非常幽美。夜深人靜時,趙家人還請來鎮上文吏和教師爺,聚於燈下飲酒作詩,談笑風生,幾近通宵(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87 字。

轉載請註明: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⑥太平鎮: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