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沙灣古鎮,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始建於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嶺南文化古鎮。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訪發現,在沙灣古鎮廬江週道上,有一堵極為寶貴的古牆,被厚厚的玻璃保護起來,成為遊客觀賞的景點之一。古牆為何珍貴呢?因為“這堵牆裡,有沙灣古鎮之所以成為沙灣古鎮的理由之一”。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據瞭解,這堵古牆長20米、高約4米,有相疊不明顯的三代泥磚牆。第一、二層泥牆為明代時期,第三層泥牆為清代早期、青磚為清代晚期,紅磚卻代表民國時期的遺蹟。古牆呈現了沙灣建築用材的“三個代際”,是沙灣建築材料的“博物牆”,它於世代沙灣人民共同生活了數百年,是沙灣古鎮發展的“歷程表”,經歷千百年的風雨滄桑,依然巍然屹立。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從底部開始數起,沙灣古牆第一二層為明代泥牆,表面有規律地留下一條一條橫面凹下的痕跡,主要用料為泥、沙、黃泥、貝殼、碎瓷、碎石,反映了沙灣自元、明四百年的歷史。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據現場展示牌介紹,北宋末年,沙灣未形成村落前,已有零散的朱姓、麥姓人居住,至南宋年間,何、王、黎、李、趙五姓始祖陸續遷入,每族僅有百餘人,只是居住在古海灣沙灘的邊緣上。因為都是拓荒者,自然條件、生活條件、交通條件十分惡劣,人們無過高的居住要求。直至明代,隨著先人們辛勤的努力,各族的人口繁衍,沙灣村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人們的生活不斷改善,對居住房屋開始有了較高的要求。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由於沙灣是一個島,建築材料很難運入,磚非常昂貴,一般人家用不起看,於是人們就地取材,用泥築牆。一二層泥牆所含有的碎瓷、碎石、貝殼很少,興建時用木杉、長竹等物夾成一定寬度,往內倒泥,澆上鹽水或糖水,反覆地躉實高築,所以明代的泥牆顯得堅實、光滑,經歷五六百年,外樣如初。”現場的沙灣古牆展示牌寫道。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展示牌介紹,第三代清代泥牆就有些不一樣了,所夾雜的碎石、碗、碟碎片、爛瓦、貝殼等物明顯增多,於第一二層相比,顯得疏鬆很多。這層泥牆記錄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清康熙五年(1662年),在東南沿海發生的“遷海事件”或“海禁”,沙灣全部村民被迫遷居,幾百年的村落,毀於此旦。七年後,“海禁”被撤銷,人們又回到了沙灣村,開始重建房屋,由於擔心”海禁“再次發生,人們就使用泥土和散落的斷磚爛瓦,在殘破舊牆上直接加建,所以泥牆上雜物多、疏鬆,質量遠不如明代的泥牆。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到了清代鼎盛時候,人們逐漸富裕起來了。建材較為發達,多使用青磚。民國時期,牆體的主人直接在矮牆上加建紅砂磚,這段記錄數百年曆史的古牆也保留至今。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影片記者 李波、肖桂來

責任編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80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一堵古牆,記錄了沙灣古鎮幾百年的建築用材變遷史 - 楠木軒